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对语文阅读的几点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群燕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富有情趣的一门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就是语文的最大魅力。而语文阅读更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以读者为中心的个性阅读,多元阅读,更是增强了语文学科的这种魅力。以下是我对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一、阅读是作者与读者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一部作品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感受、体验,并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主观反映。作品中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价值取向,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同,对阅读内容也有所不同,允许他们对文本中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很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因此在课文阅读中切忌寻求学生的“标准答案”。“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因此,在语文课后研讨与练习的问题设计就体现这个特点,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爸爸的花儿落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亲爱的爸爸妈妈》《生物入侵者》等等,这样的阅读文本比比皆是。特别是那些有争议性的课文,更能起到互动交流的过程,如《俗世奇人》《不求甚解》《香菱学诗》《杨修之死》等。
  
  二、语文阅读倡导积极的情感价值和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说出自己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情感价值体现,而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所受到的情感态度也有所不同。例如《敬畏自然》,在阅读设计中会有这样的问题:人类该如何正确处理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惧,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引导学生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深刻的认识。《吆喝》感受到了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到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再塑生命》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端午的鸭蛋》激发学生对家乡端午风俗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阅读课文,尤其是那些名著语段,特别要强调突出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身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功能性作用,对于阅读提出要求:一是要扩大阅读面,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的图书资料等;其次提出了积累各种语文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积累语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素养,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同时在不同的学段中,语文阅读有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提问的能力,推想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查找的能力,探究的能力等。这些要求都促使学生扩大了阅读范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语文的运用能力,才能为写作奠定扎实的文字语言基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热爱生命》中的心灵独白:“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以前还是一头小驯鹿……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他蹲在苔藓地上,嘴里衔着一根骨头,吮吸着仍然使骨头微微泛红的残余生命……有时砸到自己的指头,使他一时感到惊奇的是,他并不觉得很痛。”大量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表现了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时候。说明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文现代阅读教学,在讲解时不再是对语段进行层层深入地“剖解”“剥离”,它是一种作者、读者、文本三体同一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使学生在和谐自主的阅读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有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学到扎实的语文基础,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发挥创造精神,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真正地落到实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