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新丽等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创造一种让学生主动学习,探求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自主探究的课堂学习空间。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陶冶学生的创新个性
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鼓励自由畅想,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多给学生些时间。让学生自由畅想,不要急于评价判断,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设计有创造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思维特点,设计、组织好学生的数学活动,将发现过程中的活生生的数学“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猜想,就做不出伟大发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源泉,教育应当让学生产生问题,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障”立“疑”使学生有问题可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形成创新能力。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
三、注重言传身教,发展创新能力
教师言传身教,“创新”培育“创新”,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以老师为榜样,所以只有老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热情。如果教师一味地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照本宣科,填鸭灌输,只能是把真理奉献给学生,而很难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教师要有能吃透教材、驾驭教材,并能进行灵活处理的技能。这样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教师要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卸下心理的包袱,才会迸发出创造的潜能。
四、让学生发挥想象,实现创新
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习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
总之,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的神圣使命。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担起开发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在教学中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出一批个性飞扬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农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浅析
李善彬
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存在一种可怕的现象:一些学生坐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不是睡觉就是东张西望,课堂对他们来说是索然无味。这些不争的事实,困扰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我们教师应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变我们数学课堂中的这一不良现象。笔者认为,改变这些现状,应该从教师的教学人手。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所谓“尊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深切的师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教师要满腔热情,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学困生,使他们感到“老师在期待我”,让学生从教师的“精神”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要提倡“微笑教学”,用自己的眼神和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 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第二,教学要讲究艺术性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要开动脑筋,不能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教学风格。要知道教无定法,然不可无法,一成不变的风格,尽管能使学生减少适应的过程,却也使学生少了一份新鲜感。高明的老师会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探索研究,为学生量身定制,设计新的教学方法。我们有怎样的教学方法决定了我们有怎样的学生。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和研究,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低起点、高要求、面向全体、突出个体、重在引导。妙在开窍、教之以法、施之以练,让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表达知识的技巧。让学生在老师灵活教法的引领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三,体验数学美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感,体验逻辑的缜密性,体会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平面儿何中的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等等。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儿何图形组合,它们也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让其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同时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第四,让数学滋润学生的心灵,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
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可以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第五,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要低起点高要求,从简单处人手,从细微处人手,从农村实际人手,平时多提问题,要注意循序渐进。分层要求,把握好难度、梯度,要敢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使之能产生一种成功的感觉,一有进步就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他们,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培养信心。另外,对提问和作业中的失误,不能责怪、讽刺,而要耐心地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知识上的缺陷,进行改进提高,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而有利于提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