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是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本文旨在通过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为人文精神夯实底座;养成阅读习惯,为学生人文精神获得源头活水;重视引导作用,让学生人文精神的成长道路来有个称职的导演;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人文舞台上的主角。以此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类智慧的理想和完美,实现语文教学的崇高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
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呢?
1.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为人文精神夯实底座。对于喝着流行文化乳汁长大的中小学生,他们绝大多数并不是从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而是在娱乐消遣式的流行文化中获得情感陶冶和人生慰籍。此外,沉重的考试压力、某些推荐篇目的教化性质和滞后现实,都在不知不觉地磨蚀着学生们的阅读热情。学生的物质欲望也改变着他们的评判标准,价值尺度。所以,要想让学生在写作中展示健康形象,必须用传统优秀文化筑成的底座,来搭建人文的平台。
从孔子的“仁”和“礼治”到孟子的“以德服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文天祥的“留取丹青照汗青”;还有“浩然正气”、“拒人于千里之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名言警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伦理中注重人的道德情操的提升,我们可以推己及人,善待他人,理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生生”观的深刻含义;进而体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与现代合作精神的重要意义。
人文精神能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和意义体系,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人文导向,从而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各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因此,汲取大量传统的优秀文化才有可能让我们的学生笔下生花、如有神助。
2.养成阅读习惯,为学生人文精神获得源头活水。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带动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在教学中,体现“因读而写,以写促读,读写双收”的原则。语文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回归语文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在唤醒学生的“发现”意识,形成“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良性循环。阅读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作用,比严肃的生硬的道德教育效果要好,影响要大。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贴近时代和现实,强调了语文教育的文学性和人文性,把握文学特性,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与感染,应该说这是教材改革中的一大进步。情感的迸发,来自于文学作品本身。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他们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而情感的生发又是理解作品的催化剂。朦胧素淡的清幽,峥嵘崔嵬的奇特,云蒸霞蔚的壮丽,把我们带进诗的意境,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或可悲可壮,或可亲可爱,或可哀可怨的人物形象,他们一个个走进读者心中,让人去感悟,去思索。
依托语文教材结合《语文读本》、《读者》等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恻隐仁爱之心于生活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处。理解亲情,学会感恩在《背影》;体味爱情珍惜爱情,但目前要珍藏心间或忘记,推荐赏析《偶然》;培养友情乃至悲天悯人情怀,厚德载物博爱众人……循序渐进地塑造这些伦理情感意识,整合教材与学生生活,整合各科老师在教学中伦理教育与家庭美德,“合力”凝结在语文教学中,“文学即人学”,让学生全方位主体参与后感悟在语文课上,渗透思想,提炼积淀在自身素质中。
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同时,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我们更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人能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展现出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来。
3.重视引导作用,让学生人文精神的成长道路来有个称职的导演。人文精神教育而言,其教育的过程首先是感染。这种感染就要求教育者本人具有人文精神的素养。
先要改变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躬行自践,履行教师义务和秉承优良师德,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主导教师服务主体学生。同时,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首先昭示着民主、平等。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亲和,彼此能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应是充满人文教育,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知而不行非真知,行而不知是盲行,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就很难取得比较突出的效果。教学要以“倡导全人的教育”这一理念为指导,坚持以中外积极健康的伦理道德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为主线,落实在感受真切亲情、培养纯洁友谊、重视团队合作精神塑造、增强爱国意识等等方面。教学内容力争体现现代化,力争做到符合高中学生素质与生活实际,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
再次,及时抓住课上课下的每一个机会,理论联系生动活泼的实际晓之以理而导以行之。注重学生参与,注重人际互动,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寻找各种信息源。在各种阅读专题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重要,理解人道主义的价值观,更真切感受到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人文课堂,更关注人类命运等等,进而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健全发展。
4.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人文舞台上的主角。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向学生添加某种外在的思想或精神,而是注重在语文教育中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潜藏的自由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充分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开放、平等的教学氛围,这将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不可缺少的阳光、气候和土壤。
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构自己头脑中的“第二文本”。“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由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每一位学生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会有不同的感受结果,所以即使坐在同一教室里,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不同的心理,阅读解文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这些结果带有浓重的个性化的倾向,而且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其中不免会有一些荒谬之处。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应怎样对待呢?我觉得,教师对于学生所有的体验,都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所以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学生的健康的真实的自我展现就无从谈起。
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得来的体验对他们一生都有积极影响。再次,教师必须注重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学生对同一作品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只要不是牵强附会或于情于理都说不通,教师就应该肯定他们的合理性。面对学生各式各样的理解,教师不必截长补短硬求统一,而是应提醒学生尽量摆脱那些千篇一律的公式和套话,把自己摆进去,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眼光和生活理想道出自己的理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应该让学生用生活来解读课文,用“人本”参详、补充“文本”。
总之,语文不能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类智慧的理想和完美,只有在语文教学渗透进人文素养的高贵境界,学生才能呈现出文如泉涌、健康向上的鲜活面目,一展自己本真、生动、精彩的精神世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