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从学生现状和需求出发,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把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情感特点联系起来,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分层递进。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 主体地位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还可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使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人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精神力量,甚至可以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地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种“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的设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
例如:七年级“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中,复习部分以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来判定两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作为铺垫,之后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果先已知两直线平行,你可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什么数量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有效地复习了前面“平行线的识别”,还使学生发现将“两直线平行”作为条件时出现了新问题,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在此可分小组展开讨论,相互质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由学生通过自主再造得到的知识,比被动得到的知识掌握得更深、更牢。
2.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学科本身出发,比如数学这门学科有许多知识点、规律,其中有不少知识点、规律比较抽象、难记,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要只从字面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规律,有不小的难度,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差、学习又缺乏动力的学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比较得出规律,理解规律;如何形象、生动、易懂地记住规律、知识点,尤为重要。
3.要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结合学生的情感特点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方面学生的情感特点决定了学生喜欢做感兴趣的事,希望自己成为主角。在学校里,又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有人说“情感是打开人的心扉的一把钥匙。”情感因素是学生学习冲动的源头和支撑。要使学生在某一学科上有所突破,关键是要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主讲,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转,教师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逐步丧失了主动参与学习的那种情感冲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一方面,在上课时我注意由教师多讲向教师精讲、让学生多讲转化,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讲错不要紧,仍旧给予鼓励,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多提启发式的问题,教师少一些自问自答,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得以加强。同时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哪怕是一点点也要积极地表扬,让其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批改作业时,用红笔在作业本上写上几句鼓励学生的话。学生发自内心希望老师去表扬他、爱护他。面对较差的学生,用温和、鼓励的语气去教他一遍比在喝叱声中讲四五遍都有效。空下时和学生聊聊,交流一下学习上的、生活上的、课内的、课外的东西,更有利于融洽师生间的感情,提高教学效果。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另一方面,我认为教师在课上也要积极投入自己的感情,要使一节课上得抑扬顿挫,有高潮,如果是前后都平淡如水,学生哪来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犹如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要通过声音、衣着、体态、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4.要在教学上真正领会、实施“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水平、不同的学习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分层递进教学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群体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不可能完全顺应第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水平,但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良好发展,又需要教师去适应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学校里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传统教育“一刀切”的方针显然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而以往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式更是不可取,事实上它是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机会为代价来换取另一部分学生进步的,所以在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是必须的。在分层递进方面,我在心中给本班学生分层,而并不公布于众,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把这种分层不落痕迹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时简单的让较差的同学回答,难的让好同学回答,提问后进的同学多一些启发式的问题。课堂练习时,基础题型必须全都完成,照顾好的同学可再出一些思考题。作业圈出必做题,对一些有难度的题目,可让部分同学选做。特别是到了初三复习阶段,更需落实“因材施教”,此时内容多,难度从易到难层次多,所以在做练习、作业时不可“一视同仁”,后进生多以基础题为主,少做提高题,好的同学则要注意多做提高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学时注意因材施教,分层递进,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乐于求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