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学质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对《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并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道德教育。
  【关键词】主动 质效
  
  Cultivate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
  ------The teaching case, A Bowl of Bree Buckwheat Noodles
  Jia Pingge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teaching case, A Bowl of Bree Buckwheat Noodles, is to improve students’ classroom enthusiasm and to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feeling and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Initiative Quality and effect
  
  1.背景分析。我们是职业学校,所教学生的语文底子比较薄弱。在课堂教学中,尤其缺乏主动思考、探讨、交流、争鸣的精神,学习气氛很沉闷,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教学成效还并不显著。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应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把课堂当作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空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其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再者,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一碗清汤荞麦面》中母子三人面对逆境的勇气和努力,面馆老板夫妇经商的人情之美,不仅感动了无数普通读者,也为各个企业提供了宝贵借鉴和深刻启发,更多的人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经商的人性之美和感人之处,并怀着美好的心灵去从事商业活动,从而在工作中保持主动进取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2.案例描述。
  
  师:(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出示四幅图片:中国女排夺冠,公安局长任长霞,青年志愿者徐本禹,为母换肾的田世国。
  师:你们有没有看到过这四幅画面?
  生:(大声)看到过。
  师:那这些人物曾被评为什么?
  生:他们被评为“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师:很好。
  师:(对四幅画面稍做讲解)
  生:(默默欣赏)
  ……
  师:本文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有很多地方我们读了之后肯定有所感动。下面请你们找出让你感动的细节,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很快有许多学生举手)
  生:在母子三人第一次到面馆吃面时,“老板就多抓了半堆面放到锅里”,店主夫妇的好心让我感动。
  师:好,欣赏得非常仔细。
  生:“‘妈妈也吃呀。’弟弟夹了一筷面,送到妈妈的口里。”我为弟弟的懂事感动。
  生:我被弟弟的作文感动。
  师:不错,弟弟确实很懂事。
  生:当母子三人再次来到面馆时,“老板和老板娘立刻就把墙上挂着的各种面的价格牌,一一翻了过来。赶紧写好‘阳春面150元’”。我为店主夫妇的细心和善良感动。
  生:我被“母子三人头碰头地吃了起来”的艰辛和勇气感动。
  师:这两位学生感悟得细腻而深刻。
  生:在十年以后的那个大年夜,北海亭面馆挤满了人,大伙都在默默地等待母子三人的出现。当母子三人来了之后,“店里,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和鼓掌声”。我为人间的真情感动。
  师:(老师微笑,对学生的回答又一次作了充分地肯定。)
  (要发言的学生还很多,老师肯定了他们的积极性,但希望同学们课后再交流。老师及时刹住。)
  师:文中母子三人尝了四次清汤荞麦面,我们同学也一次次地“尝”了这碗面,那你吃出了什么滋味呢?
  (学生思考片刻,有学生举手。)
  生:我“吃”出了母子三人浓浓的亲情味。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呢?
  生:我“吃”出了母子三人经历的种种辛酸味。
  生:我“吃”出了母子三人走出困境后的幸福味。
  师:非常好,有“吃”出了苦味,有“吃”出了甜味。还有别的味道吗?
  生:我“吃”出了人与人之间暖暖的真情。
  师:哦,滋味越来越丰富了。
  (学生一片安静,没人举手,似乎答案已回答尽了)
  师:那是什么促成了母子三人由“苦”到“甜”的转变的呢?
  生:是店主夫妇和其他顾客对他们的鼓励和支持。
  师:讲得好。
  生:母子三人的团结。
  师:好。能不能再从人身上内在的精神品质上去寻找呢?
  (马上有学生举手)
  生:是母子三人不向厄运低头,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促使他们由“苦”到“甜”的。
  师:回答得非常好。
  师:(总结主题)一曲充满人性美的赞歌,一曲奋斗者的生命之歌。
  ……
  
  3.教学反思。
  
  3.1 创设情境,找准兴奋点。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抓住“情感”来教学,在导入新课时就出示了“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四幅画面,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一次感染和熏陶,有力地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这种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使学生马上主动的参与到下面的教学中来。由于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经历各不相同,文中感人的细节对每位学生感情上的触动肯定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请你找出让你感动的细节,说说为什么感动?”这个问题承接了前面的“感动”而来,有效地点击了学生的兴奋点,同时这个问题的难度低,符合职业类学生的知识基础,适合普遍学生回答,因此学生发言踊跃。
  3.2 引导得当,寻求发散点。当我提出了“你吃出了什么滋味?”后,学生有回答“吃出了母子三人经历的辛酸味”,有回答“吃出了母子三人走出困境后的幸福味”,有回答“吃出了人间真情味”,学生的答案始终在“苦”和“甜”上绕圈,没有挖掘更深意义上的内容。这时我马上引导“那是什么促成了他们由‘苦’到‘甜’的转变呢?”学生思考,回答了“店主夫妇的鼓励与支持”和“母子三人的团结”,但这些答案还不完整,我再次引导“能不能从人的内在精神上去寻找呢?”这一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答案水落石出,主题的归纳顺利完成,这是师生双方互动的智慧结晶。职业类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不高,如果教师不恰当地引导,很容易让教学停止不前。这样以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但绝不是离开教师的引导,否则势必如一盘散沙,或学生知识获取肤浅,只有教师和学生积极地互动,才能有序深入地完成教学内容。
  3.3 注重情感,激发感悟点。这节课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人生导航。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母子三人的艰辛历程和店主夫妇的热心和善良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里,在学生身上也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和一曲奋斗者的生命之歌,启迪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唤醒了他们的生命意识,建构了他们的人生方式。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步生成对知识获取和能力形成的需求感,并掌握基本的鉴赏技巧,从细节入手,从语言入手,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逐步构建起知识生成的体系。最后增强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老师“善教”,学生“乐学”,课堂成了学生展示智慧和能力的空间,让他们感受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3.4 收放自如,围绕中心点。教学活动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互动不仅要善于放开,也要善于收拢,不仅要增加知识的总量,又要形成知识的序列和结构,这样的互动才真正产生实效。这节课一开始教师尽量让学生放开谈,让学生谈谈文中感人的情节,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就加以肯定,大大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并体验成功的愉悦。当知识的生成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及时收拢,后面紧接一问:“你吃出了什么滋味?”这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其实也是对主题的探讨。这一问题明显加大了难度,但因为有了前面这个知识基础,学生对这一问题也能答出一二,可毕竟还不完美,教师经过了两次收放的过程才完成这一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由情节――主题,由表层的情感体验――内在的精神品质的挖掘,层层深入,教师收放自如,始终围绕教学重点,全力突破难点,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序而科学。可见,教学互动不是为了互动而互动,不是为了热闹而互动,而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而互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