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从问题出发,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终生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1 创设情境,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新华字典的厚度。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所以能很快地说出新华字典的厚度是4厘米多一点;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量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一下学生们都呆住了――它不满1厘米,怎么量呀!究竟是多少呢?学生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2 开放课堂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2.1 开放时空,放手让学生探究。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自然课堂上,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了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及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就会获得充分释放。教师要在以下几个环节真正的留出“时空”,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不要徒留形式,走过场。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①你打算怎样测量圆的周长?②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③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你的猜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各种猜想,并进行验证。
  2.2 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肖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让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这24张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每人拼的都不相同)。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一张表格上,再研究:①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②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③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发现了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于是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
  2.3 及时激励评价,体验探索乐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须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主动的学习欲望。
  2.4 渗透科学的探索方法。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获取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探究,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该课教学中,我们设想这样来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操作发现之前,设计让学生提出猜想,目的是揭示新旧知识的矛盾,经过小组讨论突破只看个位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去确定新的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的价值所在。操作中,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交流,自主发现规律。在操作发现之后,设计举例验证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从更多更普遍的实例来归纳结论,体现研究的科学性和结论的普遍性,从而使学生经历了猜想、推理、发现、归纳、验证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8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