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物理新课标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标对物理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应设法激趣。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如我在讲物理新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在家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物体如木片、梳子、铃铛、鼓、哨、纸盒等,并把它们带到课堂;在课上先让学生摆弄这些器具并使其发声,同学们用敲、拨、拉、吹、弹、摇、拍等方法,都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声音的世界”,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角色。学生通过看、听、摸,动手做各种发声的实验,然后再经讨论,老师点拨,得出结论: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了解这一规律后,再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如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讲话时的喉咙振动,观察和解释蝉鸣现象等。
  探究过程要重视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提出后,在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分析与论证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好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教师可把已经设计好的实验方案交给学生(该方案可以是完全正确的,也可以是正确、错误兼备的),引导学生分析设计原理,进行正确的探究判断。如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提出可能的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物体运动速度)与实验方案,但故意不讲要采取控制变量法,让学生自行判断、分析、实验,独立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十分重要,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物理大多数科学探究都不宜以个人为单位,应分组进行。每组2-3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如:甲操作,乙记录,或不同学生负责从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外,组内角色要转换,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教师让学生感知探究模式,激发探究欲望,内化探究方法和分析探究结果,使学生自己学会了“捕鱼”,学会了如何去自主学习,去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1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