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自组织”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在清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上说:“现在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已经被应试教育压成一个模子了,只有极少数‘漏网之鱼’才会创新。”中小学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并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自组织理论,也称“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超循环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该结构的形成过程,组织的进化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自组织的系统具有开放性、非线性、协同性与涨落性。
一、自组织理论与城市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系统
城市学生身处现代都市,社会环境更具开放性,他们身边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因此他们是从数字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习者,其生活习惯、学习方式都深受数字技术的影响,在思维上更加具有发散性和联想性,在行为上更加具有跳跃性和离散型,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都处于发育发展中,这正是一个无序、非平衡的状态。
信息技术学科是新兴学科,学科教学的外延与内涵同时代发展联系紧密,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一个特定的系统必然具有独特性、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特征。媒体与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参与到这个系统中来的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再是处于稳定、固定、统一、完整的状态,而是发展的、多渠道的、非线性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系统,不仅具有传统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与最优化4个方面的特征,也具备了自组织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协同性与涨落性特征。
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学校、社会和家庭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导致各区域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不一致。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目前初一所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都上过计算机基础课,只有极少数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不太熟练,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学或培训掌握了较高层次的知识,如程序设计、动画制作等。但不能忽视的是,本市范围内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学校还存在信息技术教师缺乏、信息技术课开设不全甚至没有的现象;同班级内,因硬件不同造成的信息素养个体差异也颇为明显。由此可见,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各类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不一样,社会上掀起的奥赛培训以及家庭条件的优劣,都造成学习者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内容和能力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以统一授课制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教师组织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教学系统的自组织特性与城市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往往在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流畅,教学流程是否完整,教学效果是否明显。教学系统的自组织特性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种思路,我们能否让学习者在没有外部命令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形成一定结构与功能,从而实现主动建构,自我组织与协调,“自己走向有序结构”。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信息技术教学要“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
自组织理论指导下的城市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技术课堂要体现开放性
(1)教学内容开放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生活中的辐射》以信息技术的角度审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融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制作母亲节心意卡――Photoshop入门》以技术为工具,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2)教学目标开放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达成率的高低是评判一节课成败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一节课毕竟只有45分钟,教学的最终效果体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例如,《花儿朵朵――Fl;ash的元件与帧》本单元教材分析: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对动画制作的要求:“学会使用一种动画制作软件尝试制作简单的动画,了解动画生成的基本原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知识点部分重组,从而形成以“花儿朵朵”为主题的Flash单元教学策略,单元教学内容紧抓元件、帧和图层三大Flash要点,结合工具、面板进行多重组合教学。
2,信息技术课堂要体现非线性
(1)教学系统非线性
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高级思维能力的生命个体,都是具有个性、气质的独立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对话、交流会碰擦出预设之外的火花,生成新的亮点。但信息技术课上,由于教学媒体(计算机)的过度使用,师一生的非线性对话被割裂成师一机、生一机的线性对话,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与青奥共成长――Photoshop综合》以头脑风暴式的群体交流,探索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非线性;
《制作创作说明表格》以开放性的任务为主线,以任务促交流尝试了教学内容的非线性。
(2)教学空间非线性
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上课,座位是线性且固定的,对于生生间交流很不方便。在日常教学中,多元化评价学生个体,利用学生主动构建的学习小组的成果来给予学生多方位评价,在关注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关注到教学目标之外,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在合作、交流、指导方面的表现。
3.信息技术课堂要体现涨落性
(1)课堂远离平衡态。过于平衡的教学系统是缺乏创新的,关注信息技术课堂的动态生成,远离平衡态,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
(2)利用技术手段体现反馈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根据认知水平评价学生的评价现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从自我效能、自我激励、学习策略选择、合作能力、问题迁移等个人学习因素考量与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效度。
三、城市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自组织”教学策略
教师只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把握组织教学,针对各种课型精心设计对应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实现自组织的教学系统环境。《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要求“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融会贯通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作品,更将其作为学习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1)新授课――按需求入境模式:引入课题的情境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发提出,教师为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寻找合适的接口。
(2)练习课――素材云共享模式:改变过去支持性信息由教师设计提供的方式,学生根据自有资源建设共享的素材库,由于素材来源具有“云”的特征,这样的素材也可称为素材云。教师为共享信息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支持性信息。
①利用学生个性重组教材,为单元活动积累素材云。②根据学生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构建素材云。
(3)复习课――节点交互握手模式: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具有独立思想和独特个性的人,教师通过符合教学目标的学习任务设计,鼓励生生自由随机交流,变人机双方交互为人人机的三方交互。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自组织理论的支撑下,制定基于学生实际的适合本校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标准,作为现有评价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与教学模式相对应,还应当具备评价模式:①总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为主体。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评价标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学生成长档案袋、学习记录表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手段来记录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长,进行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也注意总结性评价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运用,在某个单元、期中或期末结束时使用传统的标准化评价手段,以确保教学目标完成的一致性。②体现非线性、协同性和开放性特征的学习评价模式为补充。每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具有独立完成任务与合作完成任务的选择权,教师不仅依据单次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个体在独立承担和小组合作中的个性体现。课程作业也不仅仅体现于封闭式的课堂任务,与信息技术课知识相关的课外活动都可以作为评价内容,关注开放式教学中学生应变能力与实验能力的培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4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