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赏识教育 挖掘学生潜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莉莉

   摘 要:赏识教育是以人性为基础,是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把双耳失聪的女儿培养成博士生的全国著名家庭教育家周弘,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所总结的赏识教育法也因他的一本关于家教的著作享誉全国,而赏识教育也逐渐推广到学校教育中来。
   关键词:赏识教育;信任;理解;激励;关注
   赏识教育是以人性为基础,是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把双耳失聪的女儿培养成博士生而声名鹊起的全国著名家庭教育家周弘,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弘是南京一名普通工人,三十年前,他一岁多的女儿因高烧失聪。他以一位父亲的责任感,终于让女儿不仅能开口讲话,而且最后成为留美的优秀博士生。他所总结出的赏识教育法也因他的一本关于家教著作《换种方式做父母》享誉全国,而赏识教育也逐渐推广到学校教育中来。通过教学实践与感悟,我想谈一谈对赏识教育的看法。
   一、赏识可以给学生信心,挖掘学生的潜能
   一般的教育认为:“不努力就不会成功”,而赏识教育的观点是:“不看到成功就不会努力”。真正的赏识教育是无条件的,正如周弘老师所说:“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他就是用这种赏识心态把双耳全聋的女儿栽培成材的。可见,赏识教育是一种心态教育。每个学生的身上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的作用,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
   赏识在某种意义上可看成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期待,它包含着热爱、信赖、鼓励、严格要求等多种情绪体验,这种情感通过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不经意地流露出来,使学生感到无比愉悦、激动,充满了一种回报期待的勇气,而这种勇气将成为一种巨大的内动力,让学生张开自信的翅膀,奋发努力,会产生怎样的奇迹,甚至连我们都无法预料。
   二、学生渴望赏识,正如花儿渴望阳光
   信任、尊重和理解是每个学生精神的阳光、空气和水。有位校长对他的600名学生做了一次调查,在“你最喜欢老师说的话”一栏里,排前几位的是:“大有进步,值得表扬!”“你真棒!”“没关系,下次再努力。”;“你最希望老师说的话”一栏里,排前几位的是:“你是一个好学生”“老师为你骄傲”“大家给他鼓掌”;而“学生对此的感受”是“更加努力”“老师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能让他失望”;在“你最害怕老师说的话”一栏里,排前几位的是:“我要是你,就一头撞死”“真笨(蠢)”“明天叫你家长来学校”,“学生对此的感受”是“希望老师能理解我”“怕老师,不敢接近他”“虽然很伤心,但我不恨老师,我很自卑”。对老师的调查中得知90%的老师都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可转而问他们所教的学生“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时,回答“体会到了”的仅占10%。可见,学生是多么渴望老师信任、理解和赏识他们。要找到正确的施爱方式和艺术,我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赏识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爱。
   三、教师关注赏识,正确实施赏识教育
   对于赏识教育的实施者要求有六个原则: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赏识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周弘老师说:“我认为,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就不会成为负担,因为这时孩子感情的闸门是打开的。”“看到孩子对某种东西感兴趣,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突出的特点大加赞赏和鼓励。”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十分赏识学生的兴趣,即便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我们的愿望不符时,也应首先以赞赏的态度对待,再加以引导,让学生兴趣由此及彼转嫁迁移,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兴趣爱好。赏识教育还应关注学生的成功点。学生最在乎的是老师对他的评价,老师应以赏识的目光看到学生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肯定的评价,以激起学生的进取心。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也可给予一定的夸大,因为学生具有渴望成功、不甘落后的天性。
   总而言之,我认为关注赏识教育,认识赏识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种种优势以及准确实施赏识教育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的教育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学生挖掘内在的潜能,扬起自信的风帆,去拥抱美好、和谐的人生。那么,我们还犹豫什么呢?不要再吝啬赞美之词,让我们的学生在鼓励和期望中健康成长吧!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教育经典案例分析.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弘.换种方式做父母.广州出版社,2007.
   [3]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安徽省蚌埠高新教育集团第三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