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数学农场”,激发学生挖“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成强宝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为此,教学硬件相对较好的一些学校的老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创设出许多形象而生动的立体情境,让学生触“境”生情,有了学习的立足点,并由此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但是,目前的一些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缺少了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使得部分农村老师仍在走传统教学的老路,不但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也让农村学生无法改变数学枯燥、难学的状态。
   虽说如此,作为农村学校也有我们所特有的乡村资源,只要我们充分挖掘我们地方资源的优势,结合学生身边耳熟目详的乡土资源,帮助学生创设亲近生活的“数学农场”,也可以引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成功挖“宝”(知识财富),并完成求知过程。
   示例:如五年级下册在“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教学中,因缺少多媒体,我无法使用课件展示例题中的情境图,如果用口述的方法叙述题意,又会让学生觉得平淡无奇,缺乏学习想象,达不到预设目的。为此,我在此课教学过程中,丢开课本中的示例,结合我们的学生家中都有自家的承租地,先让学生动手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自家承租地的大致形状(农村承租地多为矩形),学生边画边嘀咕着老师啥用意?在此时,已初步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有一些学生直接把这张白纸就当作了那块地,适时给予肯定。在此基础上,接着教师抛出如下问题:现在这块地由你来播种,要求:这块地的1/3种西红柿,这块地的1/4种黄瓜,其余部分你作主去种,但你要告诉老师,你种的作物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你是如何去想的?因为不同的学生对农作物的喜好不一样:有想种茄子、有想种西瓜、有想种玉米等等。由于题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又由他们自己作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纷纷争着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自己种的作物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因学生手头有着自己的“土地”(白纸),并且参与了“播种”了过程(即在纸上画出了这块地的1/3种西红柿,这块地的1/4种黄瓜)。由此,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进而由不同的学生想出不同的解法:部分学生从单位“1”中依次减去种西红柿的1/3、种黄瓜的1/4,部分学生用单位“1”减去种西红柿的1/3与种黄瓜的1/4的和(此种想法,也为下节课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定律留下铺垫)。
   通过计算,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分数的运算方法与整数的算法是一样的。在整个由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学生都是在自己的“农场”中,完成了知识的操作过程,体会到挖“宝”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有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了放歌数学课堂的情怀,更让学生养成了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竹程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