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理答,点拨是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炜芳
阅读教学的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不仅要求老师有高超的教学机智,渊博的学识储备,更要把握时机,掌握分寸。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恰当的点拨是精彩课堂的前奏,课堂理答,点拨是金。
一、点在谬误处
在阅读教学时,学生往往会出现理解不当的情况。这样,教师在学生理解的谬误处略施指点,学生就能正确理解了。
二、点在传神处
课文中的精彩处比比皆是,在研读时,学生有时会对一些描写特别精彩的词句视而不见,或理解不到精妙之处。教师应抓住这些传神处让学生删一删、添一添、换一换、调一调、变一变,启发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真正读懂和领悟这些精彩语句。如《庐山云雾》第3自然段的“雾来时,风起浪涌……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这句话时,我就采用大屏幕出示句子的方法,让学生删一删、添一添、换一换、变一变,然后再出示删换过后的对比句,通过对比分析、感情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说说哪句话美,美在哪儿,通过教师的这一指点,学生领悟到课文中句子的优美,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艺术魅力。
三、点在费解处
教材中有不少描写异国他乡风俗人情或远古时代的课文,其中有些内容和现实生活存在着时空间隔而使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如学生对《五彩池》一文“五彩池里的水为什么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来”这个问题认识有难度。这时,我就打开投影仪,让一束平行光线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一枚三棱镜(折光镜)置于投影仪上,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哇,好美呀!”我随机诱导:“同学们观察到光线有什么变化吗?”学生回答相当踊跃,有的说:“光线刚才只有一条,现在有两条。”有的说:“刚才是白色的,现在是七色的,像彩虹。”有的说:“刚才光线直射到天花板上,现在‘转变’射到两旁的墙上了。”有的说:“噢,五彩池里的水能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原来是光的折射的缘故呀。”……经我这一指点,本来冷清的教室突然热闹起来,恍然大悟的学生急切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点在关键处
学生往往对教材中那些言简意赅、哲理性强、蕴含丰富的关键句子或比喻贴切、感情炽热、含义深刻的句段感悟不深,这时也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点拨。
五、点在忽视处
学生在研读反馈时,往往对那些看似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语句一略而过,教师应抓住学生研读的这些被忽视的地方进行点拨,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如教学《鸬鹚》一课时,学生在研读中忽略了“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我及时加以点拨:“同学们,书上写‘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可我读了全文觉得渔人并不怎么忙呀!不就是抓、挤、甩吗?渔人真的很忙吗?”经我这样一点,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老师我来告诉你……”“老师,我知道的……”同学们争着要说,我呢,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那忙碌的景象叙述得头头是道。
六、点在空白处
有些课文在记叙时留有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思考,自己去体味,可学生往往不会对这些空白处进行补白,因此教师就需要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点拨,激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这些空白处充分地想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丰富内涵。在教学《月光曲》中的“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句话时,学生只理解出盲姑娘激动的心情以及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可对于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会怎样想,却根本没思考,于是我就进行了这样的点拨:“同学们对这句话理解得不错,贝多芬听了这句话后没有回答,但他会想些什么呢?”经我这样一点拨,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了,有的说:“贝多芬很高兴,他想竟在这茅屋里遇到了知音。”有的说:“贝多芬很激动,他会想,这位姑娘不但爱音乐,还懂音乐,我真是遇到了知音啦,我得再给她弹一曲,弹一曲最优美的……”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空白处的补白,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丰富内涵,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在课堂理答中,教师做适当的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会激发更多的课堂精彩。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河滨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