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过程,引导自行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志华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因而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创设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情境与机会,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并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让学生展开“探究科学奥秘”的思维翅膀,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参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像科学家那样科学地观察、科学地思维和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才能。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因此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发现问题是思维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探究和创造的先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实在、有趣味的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揭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之产生疑问、激发探究欲望、唤起思维的能动性,从而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我先播放一段学生都非常熟悉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同时把美羊羊(用塑料泡沫做成的小人物)放置在扬声器上,美羊羊就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听着欢快的乐曲看着熟悉的人物,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牢牢地吸引住了,感到新鲜、惊奇、疑惑,纷纷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美羊羊为什么会跳舞?为什么有时跳得高有时跳得低,有时跳得快有时跳得慢?……”学生产生了急需了解的渴望,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这样学生在疑问的驱动之下,思维被激活了,其主动性得到发展,质疑、创新能力得以培养,从而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情绪投入到新的探究活动中。
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自行得出结论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掌握获得结论的途径和方法,周玉仁教授说过:“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问题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一个轻松活跃、民主和谐、情绪高涨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首先确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师生间心灵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从而达到相互依赖和依存的境界,就会有思想火花的迸发。其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科学学科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按学习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交流个人设想,讨论不同观点,并及时反馈纠错,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小组间的不同做法在全班中交流,并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继续探究分析,从而解决问题。
2.留给学生较充裕的学习思考、探究实践的空间,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问题的保证
学生在科学奥秘的空间中进行探究,这过程决不是一条笔直的路径,有时思路方法正确,顺利前进;有时思路方法不当,曲折迂回。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征和规律,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经过实验操作、分析判断、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如在“毛细现象”一课中在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毛细现象”后,我让学生观察桌上的两类材料并讨论:“在不同材料中发生的毛细现象都一样吗?”学生就各抒己见,我对学生的答案不做任何提示,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学生大胆观察、猜想和推测,小组交流合作,自行设计实验,提出解决方案:把小孔大小不同的三根玻璃管(有的用两根、有的用四根)和两片捆在一起的缝隙大小不同的玻璃片,它们的下端浸在水里,进行观察比较……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孔隙越小,水上升得越高。
3.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问题的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探究、得出结论,让学生获得一把金钥匙,去打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则可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教学“光的传播”,在教师创设的一系列学习情境和引导启发下,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是沿什么路径传播的?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联想猜测:光是不是沿着直线传播。进而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根据教师提供的或学生自己带来的各种形状的管子自行设计探究方案、动手实验,最后自己得出结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整个教学过程,教会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本领:“发现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运用拓展”,使学生亲自体验了探究的基本程序,慢慢地从模仿到按照自己的问题构建“序列”。这样不断引导学生按序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连续性、条理性,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引导学生自行获取科学知识后,还要重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促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受到锻炼,增长才干,使学生不仅学会学习,还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1.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
科学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有很多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如:热胀冷缩,太阳,月球,磁铁的性质等。在教学中应重视对这些内容的利用,通过了解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学会科学地思维,增强知识运用意识。
2.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让学生灵活运用所获取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我故意把一盒大头针打翻在地上,让学生想办法帮我捡回。这时就有学生走上来,拿磁铁在地上来回滚动,很快地把所有的大头针都“捡”起来了。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并让他说说为什么这么做,让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再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日常生活中怎么灵活运用磁铁的性质……这样既让学生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也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了科学知识的价值,提高了运用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科学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用创新的精神自主地尝试探究、自主地合作交流、自主地实践运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具有一定的科学态度,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到实处,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的天地,从而进一步推进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海市港尾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