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有效资源,构建生态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敏

  有效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实现有效的课堂,离不开课堂有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堂资源,可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和改善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移》这一教学内容谈谈如何利用生成资源,构建生态课堂。
  一、把握教材,立足学生,提供空间生成资源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次他们走进数学课堂,也就带来了各自的认识和想法。新课程改革倡导生态课堂、绿色课堂,其核心理念是倡导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提供舞台与空间。四年级下册《平移》这部分内容是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是在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进行一次平移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要素已经明确,而且已经有了画一次平移后图形的经验。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把小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并画下平移后的图形,给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数学活动空间,激发学生努力尝试的愿望、积极参与的兴趣。
  二、精心预设,用心把握,合理选择有效资源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动态的以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信息都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教师和同学,这些信息,有些是教师在备课时已经预料到的,而有些却是教师根本无法预见的。
  例如对于画出图形的两次平移,学生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一是经过两次正确平移到达指定位置,方向正确,距离正确,能用虚线表示平移过程中的图形,用实线表示最后到达指定位置的图形,并用箭头表示出平移的方向,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不会太多;二是没有表示出平移过程中的图形,从而难以描述清楚平移的过程;三是出现方向、距离错误以及画的过程中不注意细节等问题。对于这一环节,我们就要深刻地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精心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巡视中选取几种典型情况,把学生画出的平移后的图进行展示,使其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对整个教材了如指掌,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预设,才能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果断地进行决策,随时对生成的信息进行取舍,选择合理有效的信息为教学所用,才能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对课堂的把握灵活自如。如果整合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智能蓝牙手机与PC无线同步传输学生生成资源,将更能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善用错误,比较反思,利用资源生成新知
  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动,会出现千变万化的情况,生成信息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利用,实施调控,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如在教学中,出现了预设平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情况,教师可以有意“展错”,首先呈现没有表示出平移过程中的图形和有平移过程但没用虚线表示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明确平移过程需要画出第一次平移后的图形。然后呈现正确的平移图,再次引导观察比较,让学生明确平移的第一步是平移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一般用虚线表示,平移到最后时用实线表示。老师这种有意“展错”,犹如“一石击水”,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也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力。他们自己通过细致观察,对两次平移进行比较、讨论,主动找到错误的根源,探究出正确的方法,从而真正领悟图形的平移方法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整个活动充分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比较、反思、感悟,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掌握新知,体现了真正以学生的“学”为主的理念。
  错误是伴随学生一起成长的,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是教师的义务。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或产生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判断、选择、重组,从而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资源,让学生坦诚说出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与学生一起经历挫折,不断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也在正确与错误的思维交锋中,不断调整、完善、重塑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可见只有经过深刻的讨论研究,真正弄清错误的根源所在,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正确之“正”的真正意义。
  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全新发展。所以,我们要注重课堂有效资源的开发,并善于利用课堂的有效资源来拓展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资源。当然,在教学中,课前预设教学也好,课堂生成也好,两者都要统一到“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基点上,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