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成 丽
摘 要:该文论述了加强初中生口语教学的意义,提出了提高口语教学的方法,阐述了实施口语教学实践后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 口语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课程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口语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已显得大为重要。
一、加强口语教学的意义
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而口语教学的目的就是把所学到的知识以口头形式流利地表达出来,就是要训练学生开口的能力,使他们养成靠耳朵吸收,靠嘴巴巩固的习惯,不要光靠眼睛去学习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然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却长期存在着“重语言知识讲授、轻口语能力培养”的现象,致使学生成为被动的课堂配角,难以达到发展学生口语能力的目的,导致为数不少的学生普遍缺乏实践对话的能力,
二、提高口语教学的途径
口语教学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有着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所谓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口语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1.抓好平时朗读,培养良好的语感
笔者认为,要形成好的口语习惯,必须要有良好的语感,语感的训练应从学生一开始学习英语就要进行。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读得越多,语感就越强。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短、学生又多,练习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通常让学生利用每天的早读或午读把所学过的对话、文章先高声朗读十几遍乃至几十遍,让学生对文章的一些句子能脱口而出。如英语中行为动词单数第三人称加“s”,语感强的会脱口而出“Heworkshard.”而有的学生经老师反复指出,仍然忘了加“s”,所以说“读”是语言的生命,“读”确实是练习口语的好办法。
2.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英语课本中,有较多的对话、短剧等生动活泼的交际内容,如信息交流、猜谜语、做游戏等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设置一定的情景,让组员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上表演。同时,口语教学还要有情景、语境,并且情景、语境要贴近生活实际,所以口语教学使用的话题必须与学生的个人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等方面相关,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如寒假放假前,笔者布置了一种口语作业,让学生在假期里搜集春节人们所进行活动的词汇,并由他们自由组合,把搜集的材料编成对话。在开学时安排一周的时间,每天课前安排5分钟,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在课堂上表演,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小组的合作,让学生能自觉地进行课外口语交际活动。刚开始,学生的表达简单,内容乏味且语法错误较多,但随着训练的继续,班上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用较流利的口语描述出节日的欢乐气氛,有些学生还把道具也带进了课堂,给课堂气氛增添了不少色彩。学生们热情高涨,潜能进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讲故事。每天上课前几分钟可以安排一位学生用英语为大家讲故事,内容不限,可以讲同学、老师、天气或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讲英语小故事,尤其是幽默小短文。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由交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随时随地创设英语氛围,无论在校园散步,还是在短短的课间十分钟,经常在一起互问互答,或者再现课堂所学的知识,或练习交际用语,以提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4)专题讨论由组长或教师提供一个话题或一幅图画,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陈述观点或看图说话,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专题讨论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三、实施口语教学实践后的效果
1.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以教师为中心,其教学信息的传递是单向式的,几乎不存在口语教学;而口语学习活动的开展,则增加了信息传递通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人与集体之间在课堂上相互交流的时间增多,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往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得到了满足,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在口语学习活动中,任何一个过去的或现在的人或事,都可作为用英语谈论的对象,话题源于教材但并不局限于教材,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外,通过每天的问候及课文内容,新课标下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探究的复述,细化了日常用语,巩固了课本知识,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帮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成绩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时间一长,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调整。
作者单位:阜宁县羊寨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4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