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 坤
摘要: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入手,探讨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侧重研究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的一些思想和做法。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式教学 策略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注重学习方式多元化”,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有效地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使他们在探究学习的过程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是我们教师当前应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浅谈一下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策略。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物理情境,把学生置于探索者的地位(即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学习之中去,真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求实的精神,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具体可以通过魔术表演、实验设疑、现象分析、故事概括及观看专题片等办法,特别是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营造探究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这一节时,老师首先可以做一个演示实验:将小试管套在装水的大试管中,口朝下倒过来,小试管上升。看到这样的现象,同学们都非常奇怪,原以为会掉下来的小试管居然向上运动。到底是什么力使小试管上升呢?同学们又可以做三个实验:用注射器吸水、吸管喝饮料、将皮碗吸在墙上可以挂重物,这些现象又该怎样解释呢?同学们都希望揭开其中的奥秘,这样,在强烈的好奇心作用下就会进人大气压强的探究式学习中。
又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可以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在家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简单物体,如木片、梳子、铃铛、音叉、鼓、纸哨、笔套、橡皮筋、纸盒等,并把它们带到课堂;在课堂上可先让学生摆弄这些器具并使其发声,同学们用敲、拨、拉、吹、弹、摇、拍等方法,都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声音的世界”,由此进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导入。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人物理探究角色。学生通过看、听、摸、动手做各种发声的实验,然后再经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得出物理结论: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了解这一规律后。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如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讲话时的喉咙振动,观察和解释蝉鸣现象等。这样,学生们手脑并用,兴趣盎然。
二、变换问题角度,诱发探究动机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个好的问题是开启学生探究的钥匙,是学生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在不同环节,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问题。有时表面看学生好像没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就出现了问题,实质是学生自觉无疑问,实则有疑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变换问题角度,诱发探究动机。
例如,在教学“光的传播”一节时,教材上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教师如果按照教材上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提出。可以想象,学生面对一个他早已熟悉的问题,猜想和假设会很快趋向一致,探究兴趣当然也就降低很多。教师若变换角度提问,提出“大家都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哪里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不熟悉的,很快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这样的问题学生就要深入思考才可能回答,容易诱发探究的动机。
三、注重“引”和“导”,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应自始至终起好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首先要采取“引”一把的形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较快地成为―个探究者、研究者与发现者,增强科学探究的信心。在“引”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导”的工作。教师可把已经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可以是完全正确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正确、错误兼备的方案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进行正确的探究判断,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时,教师先进行演示,移动蜡烛和光屏让学生看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和看不到像。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才能分别得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和看不到像?什么情况下像是正立的、倒立的?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自己大胆进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又如,在讲授《浮力的应用》这一节时,把课堂可搬到实验室。老师先做演示实验,把牙膏皮团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现象,牙膏皮下沉。然后让学生想办法使牙膏皮浮在水面上,很快学生利用空心可以让牙膏皮浮在水面上,并上台演示。再后。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水槽、小药瓶、注射器、铁丝、水、盐)做实验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问:如何让浮在水面上的空药瓶沉在水底?有的学生在瓶上缠铁丝,有的瓶内注水,都能使药瓶下沉。老师再问:怎样使扰在水底的药瓶再浮起来?有的学生取下缠在瓶上的铁丝,有的往水里撒盐,有的把瓶内的水抽出来,药瓶又纷纷浮起来了。老师又问:能不能让小药瓶连续地上浮下沉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又动起手来。不一会。就有学生利用药瓶注射器和橡皮管制成了能随时上浮下沉的“简易潜水艇”。整节课学生都能积极地在教师“引”和“导”的作用下观察思考、实验探索,学得主动,而且效果明显。
四、关注生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和科技联系相当密切,我们学会将学生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生活、社会和科技中去,通过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可把煤气灶、液化气钢瓶、锅、刀、磨刀石等烧菜用具搬进课堂。把全班学生分成洗菜组、切菜组和炒菜组,每组派一名学生分别承担洗菜、切菜、炒菜任务,其余的同学观察在洗菜、切菜、炒菜过程中别发生了哪些物理现象,应该如何解释。课堂一下子生动起来,在洗菜时,同学们找出的物理现象有土豆和辣椒放入水中,松手后土豆下沉而辣椒上浮,通过透明的玻璃水槽把土豆和辣椒均放大了。切菜时,同学们又发现了这样的物理现象:磨刀石表面很粗糙,而刀越磨越锋利光滑;切菜和磨刀时都听到声音且声音的音色不同;炒菜时,同学生找出的物理现象更多。如,液化气钢瓶内液体汽化;锅铲是杠杆;加水使菜不至于炒焦;加锅盖可以增大压强,使菜熟得快;锅盖上有水珠;炒菜时听到了声音且与前面听到的声音不同……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直接探索者、构建者和发现者,而教师仅仅是组织者、激励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与调动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良好学习氛围。并针对性地点拨与引导。才能起到“授之以渔”,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