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从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入手,接着进一步分析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针对我国政府在处理应对公共危机时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公共管理机制比较成熟的三种模式,提出亟需改进的方向及方法。
  关键词: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危机观;危机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6(C)-0077-01
  
  目前,我国正处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发时期,国家是否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危机管理能力,能否应对危机,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说:“今后的战争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危机管理”。那么究竟什么是危机管理可谓见仁见智。
  一、什么是危机管理。1,[美]史蒂文 芬克(Steven Fink)认为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的因素的管理。就是一种应变准备。2,皮尔森和克莱认为组织的危机管理是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尝试以组织成员与其利害关系者避免危机或是有效的处理已发生的危机。3,[日]泷泽正雄认为危机管理即为管理损失,注意如何以最节省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效果。4,笔者认为危机管理是指组织或个人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管理,已达到避免和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
  二、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三、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多年来,我国政府经受了各种各样灾难和危机的考验,并且在危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与公民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尚不尽完善,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尚有待提高。2003年爆发的“非典”给中国政府上了重要的一课,使得政府认识到在我们在危机管理方面的许多弊端和缺陷。其主要是:1,政府官员、公共管理者以及整个社会公民的危机管理的意识比较弱,缺乏预见性,导致已经建立的危机预警体系很难完全发挥作用。长期以来,人们的安全观一直固守传统的国防和外交安全,而忽略了经济、生态、信息、文化和公众安全等方面的安全问题。政府部门对全社会防范风险和应急管理处置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工作不够,社会危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主动参与程度都十分薄弱。2,少非政府公共组织对政府处理危机的有效配合与合作,在危机的应对中,参与主体单一,过分倚重政府,传统的计划经济方式发挥主要作用。3,法律体系也与现实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立法滞后,法律法规不配套,使得处理危机过程中缺少法律依据。4,政府的危机管理缺乏整合和协调的机制。现行的危机管理主要分行业、分部门进行,仍是传统的以“条”为主的单灾种防御体系。条块分割,各自为战,不利于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忽视跨部门协作和一级政府的综合协调。
  四、解决措施。根据我国国情,地方政府应尽快建立应付危机的常设机构,特别是地方政府应大力建立健全无等级协调机制。为此,作者提出以下具体建议:(一)危机来临之前的预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管理者们应该树立未雨绸缪的意识,及早发现危机的端倪,防范未然。1,培育健康的人文社会环境。危机不仅是对一个政府管理制度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心理承受力的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个民族能否精诚团结,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危机,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危机的预防管理不仅包括制度的预防,还包括人们精神健康和心理的预防。2,提高公众的学习能力来增强公共危机意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理论上澄清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确立新的科学的危机观。3,建立危机管理教育、培训系统。政府、学者、科研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强对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为危机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要加强对政府官员的危机教育和危机处理培训以演练,增强干部危机管理的能力。此外,政府还应通过社区、学校等机构加强对公众的反危机宣传和训练,普及有关危机知识,提高民众应对危机的能力。组织开展危机应对演习,提高整体防控危机的能力。(二)危机暴发期的应对。危机的预防只能减少或预防危机的发生,并不能完全阻止危机的发生。危机一旦发生,政府必须立即进人危机处理状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危机,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如果措施不当,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会造成民众对政府信心的减弱甚至丧失,由此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与不安。1,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建构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多元参与主体的权责机制,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互助、共担风险、共度难关的新机制。有效的危机治理需要政府、社会公众、企业乃至国际社会等的共同参与。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和回应危机,根本上取决于公共治理结构的优化,应当追求一种公私合作、政府与社会力量互动的治理模式倡导公民社会同政府合作,共同应对公共危机。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参与作用。2,在政府处理危机过程中,防止公民权利受到侵害的执法监督方面建立合理的法律法规。使之不再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空白。3,危机管理是一个跨区域、跨时段的综合性系统管理工程,通常不是一个政府部门就能有效完成的,在很多情况下,危机的处理需要社会各个部门提高通力协作能力、积极配合能力。4,进行信息沟通机制改革,完善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公正地发布信息。正确引导媒体进行公正的报道,将危机事件所涉及的公共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地向公众披露,避免社会的恐慌,稳定公众的信心。要建立公共危机沟通机制,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召开例行的新闻发布会,公布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并告知公众在危机事件中的注意事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14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