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师生互动,共创英语学习新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金华

   中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不是片面要求教师去开拓未知的领域,麻木要求学生发展创造能力,而是要求教师创设新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运用积极的思维,活跃的灵感去发现新现象,掌握新方法,形成独特的语言知识结构。为此,在新课改中,教师应下大力气搞好师生互动,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大胆创新、大胆超越,不断形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
  
   一、 设疑布阵,诱发创新潜能
  
   教师基本的教学技能是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可精心设计一组类似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达到恍然大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可使学生按教师的指导自己去发现、探索,并得出结论。如The World’s Population这篇阐明世界人口的科普文章,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比较枯燥。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带来一个挂钟,“今天请大家看一下时间,来算一道题。”学生们甚是惊奇:英语课怎么上成数学课了?这时教师让学生静静地注视着秒针走了一圈,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259×60×24=?待学生报出答案:372960,教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字吗?这就是现在全世界每天出生的婴儿数量。”当学生惊讶时,教师接着问:So it goes on, what will the world be in 600 years? 学生答:We don't know.教师可趁势打开录音机说:Listen and find the answer.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言的创造品格。为达此目的,教师应多方设疑,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诱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激励赞赏,激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为了保护学生的创造欲望,陶行知先生又这样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能营造一种民主、互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便能让学生具有心理自由和安全感,使他们敏于视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干实践,从而为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动力。譬如让学生在“值日生报告”中对身边事物、热门话题各抒己见,则会打开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闸门,一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即使有些想法不够成熟,教师也应不以为怪,而是因势利导,剖璞见玉,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关爱那些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用赞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们,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在课堂上给他们创设一些展示才能的机会,为他们设计一些合适的练习和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当他们答对时,给以 “Great!” “Good!” “Wonderful!” “You're very clever!”等激励性的语言来肯定他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这是我们应终身追求的教育情境。
  
   三、主动实践,培养创新方法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倡导的“任务型”教学大力提倡主动性、实践性,充满了现代创新教育思想观念。《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设计出各种交际任务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学会用英语交际,进行多元化思维,活学活用,从而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创新学习的方法。如教师可在教给学生语言知识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让他们完成调查任务,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方法。
   在学习过“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这个句型后,我根据句型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分别调查自己的三位同学:
  
  通过调查,填写表格,完成了各项任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英语教师,只有努力去构建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作用,才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刘桥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