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分析低效原因,实施有效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范 恒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开放的态势,然而由于理解不到位,新型的教学活动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不那么集中了,学习不够专心了,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行动不受拘束,传统的课堂规范失去了作用。余文森教授认为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化、低效化现象”,他还提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①因此要使学生专心学习,教师必须对课堂进行有效管理。
  
  一、造成课堂低效的原因分析
  
  学生学习不专心只是表面现象,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大致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的心理失衡。有些学生由于自尊心无意中受到伤害,如遭到老师的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与家长、同学发生矛盾等,造成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不足。有些学生过分依赖家长,对困难和挑战缺乏耐心,也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这些情况大多数是教育方式和成长的环境所造成的。由于他们的心理失衡,是很难把精力专注于学习中去的。
  2、学习的内容失当。学习内容的难度和注意力也有关系,学的东西不能太难,也不宜过分容易,应难易适当。学的东西太难,与过去掌握的知识毫无联系,无法理解,就容易犯困,当然很难集中注意;所学的内容如果只是限于将过去的东西简单重复,不需要再花费什么努力,注意力必然涣散。学习内容过深或过浅,孩子感到索然无味,同时又存在着另一个比较新异的注意对象,这样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了。
  3、教育方式无“爱”。一些教师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还有个别教师没有掌握育人艺术,学生成绩不好,只会批评、责骂、冷嘲热讽,不能在学生出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辅导、真诚的鼓励。这些缺少关爱的学生往往会因自己成绩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叛逆、消极甚至有些恶劣的行为。老师和同学对这些同学的孤立、冷落,的态度深深地伤害了他们,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自尊,使其陷于无法自拔的状态,从而导致上课不专心。
  4、教学管理无序。有的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老师刚才讲的话。”“请你回答刚才这个问题。”“我就知道你答不上来。”只等学生羞得面红耳赤,才肯罢休;有的教师没有把自己的角色转变过来,不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单纯地采用“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有的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导致少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课堂不专心。
  
  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了解了学生学习不专心的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要学会从课堂管理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所谓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的过程。②也就是通过有序的方式进行计划和引导,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使各种纪律问题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1、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许多教学实践表明,正是由于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造成了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惹是生非或畏缩不前的行为。因此,课堂管理只有通过创建一个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积极课堂环境,才能确保学生作出积极的、教学目标导向的行为,形成良好纪律。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对话交流的机会,鼓励其质疑问难,善于倾听学生见解。同时要必须保持良好的情绪、亲切的教态,将自身之情融于学生合作交流之中,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情感信息。即使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和错误时也应引导、点拨和期待,使学生从中得到鼓舞的力量。
  2、建立民主与规范的课堂新秩序
  开放而有效的课堂应建立在民主与规范的基础之上,没有绝对的开放,也没有绝对的自由。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盲目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得学生“一放就乱”。而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教师的权威,“一管就死”。
  为了有效地管理课堂,使学生遵守纪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学习行为规范,先定出明确可行的标准,点出受奖惩的行为,与学生商议之后再施行。施行时要注意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同时重视个别差异,教师要注意避免情绪化的反应,注意身教,避免伤及学生的身心健康、自尊心,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评价性语言;多用精神性、活动性的鼓励,避免形式性的惩罚,惩罚需对事不对人,切忌翻旧账,或多事并罚,一事多罚;教师应对学生多些激情,让学生感觉到最自己的重视;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解决,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处理问题应灵活,避免死板、僵化。
  3、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注意力具有指向性。因此,明确目的、任务可提高注意力。教学内容的组织精确得当与否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决定了教学是否有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要紧密围绕新课程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识结构变为教学结构,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
  要紧扣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增补或作必要的解释说明,使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加工,抓住重点,找出突破难点的切入点,达到抓标准治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恰当地呈现教材内容,合理安排顺序,解决好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怎样小结等问题。安排呈现顺序还应充分考虑认识、情感前提及知识结构联系。
  4、机智地处理课堂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出现影响课堂纪律的行为,上课教师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课堂气氛。怎样既制止学生违纪,组织好教学,又增添课堂情趣,还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相应的调控方法。比如可以采用旁敲侧击法、目光暗示法、心照不宣法、声东击西法等等。具有机智的教学,可以把偶发事件、失误等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就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名又一村”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事件,幽默含蓄地扭转尴尬局面,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引文出处:
  ①出自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8日第6版。
  ②出自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主编《解读教与学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双山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