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U型发展研究及其对儿童发展评价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鄢超云 黄敏娟
【摘要】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U型曲线,即在良好的行为表现之后会紧随着一段较差的行为表现时间,然后又出现更好的行为表现。儿童的语言获得、概念形成、问题解决、艺术创造等方面的发展都可能存在U型曲线。教育工作者在评价儿童发展,或以儿童发展评价作为其他评价的基础时,必须意识到儿童发展可能存在U型曲线,以保证评价更加符合实际。
【关键词】U型发展;儿童发展;儿童观;发展观;评价观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1-0001-04
长期以来,有关儿童发展的评价都基于这样一个理论假设:发展就是变得更好。因此,评价者对儿童是否发展、发展的速度如何、发展的质量是否令人满意的评判,往往都是以“变得更好”为依据的。然而,人果真一直都是如此线性发展的吗?有研究表明,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在良好行为表现之后往往会紧随着一段较差的行为表现时间,然后又出现更好的行为表现。我们把儿童发展中的这种现象称为U型发展(或发展的U型曲线)。在那些习惯了将儿童的发展视作单一的线性发展的教育工作者看来,10岁儿童比8岁儿童发展得好、8岁儿童比6岁儿童发展得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儿童U型发展研究要证明的恰恰与此相反,即如果仅从其行为成功的角度看,8岁儿童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比6岁儿童要差。如果完全忽略儿童可能是U型曲线式发展的事实,那么评价者对儿童发展所作出的评价可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一、儿童U型发展研究概况
儿童U型发展研究的历程本身就是一条典型的U型曲线。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儿童发展的U型曲线问题非常感兴趣。1978年美国召开了U型行为发展会议。这次会议的参会论文最后结集出版,这也是迄今为止有关儿童U型发展研究的唯一一本研究著作,即《U型行为发展》(纽约学术出版社1982年出版)。这本研究专著罗列了儿童在语言发展、艺术创造、面部知觉、社会认知、科学推理等方面U型发展的事实。除了这本研究专著外,还有研究者曾证明语音识别、听觉定位、跨步和书写等方面也存在发展的U型曲线。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对U型发展的研究兴趣似乎骤然下降,之后的研究似乎也大多集中在儿童对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的掌握等语言领域。从研究文献的数量上看,1998年的相关研究文献远远少于1978年的相关研究文献。
2000年,人们对U型发展的研究兴趣突然增加。2000年11月,Alan Slater在认知发展协会论坛上提出,尽管发展给人们的感觉似乎总是从不好到好,但有时确实是从好到不好,是U型发展的。他建议大家能够提供更多的例子,做更多的研究,以便对此问题开展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一建议激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认知与发展杂志》在2004年第5卷第1期特别刊出了有关儿童U型发展研究的15篇文献。这一时期的研究除了语言领域外,还涉及到概念与分类、学习、问题解决等领域;除了对儿童U型发展的细致、深入的描述外,还有对U型发展原因的解释、对U型曲线两端的能力(行为)的比较等。
二、儿童U型发展的具体表现
如前所述,有关儿童U型发展的研究涉及语言获得、概念形成等多个领域。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些相关研究。
1.语言获得
有关儿童语言获得的U型发展研究很多,如语音辨别、听音定位等。比如,2~3岁的儿童(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学习语言时,起初能正确地使用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如“gone”)、不规则名词的复数形式(如“feet”)。而一段时间后,这种正确运用语法规则的能力急剧下降,他们倾向于使用类似“goed”“foots”这样的词语。几个月之后,他们又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词语了。〔1〕研究者认为,儿童正确使用语言能力的下降,是因为他学习了新的语法规则(如“-ed”“-s/es”)后“过分规则化”(overregularization)导致的。也就是说,儿童在学习了某一语法规则时会经历一个“泛化”的阶段,即不顾这一语法规则的运用范围,套用在所有的词语上。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语言学习中,儿童在学习概念、规律、理论时也存在这种现象。
2.概念形成
儿童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U型发展的情况。以儿童对温度概念的理解为例。年幼儿童凭直觉就知道在一杯冷水里加入同样冷的水,杯里的水还是和原来的一样冷;在一杯热水里加入同样热的水,杯里的水还是和原来的一样热。然而,对于6~9岁的儿童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得出类似“10℃+10℃=20℃”这样的错误答案。比如,他们会认为,在一杯很热的水里加入相同温度的水,会使水变得更热。而比他们年幼或年长的儿童则更倾向于得出“10℃+10℃≠20℃”这样的正确答案。〔2〕有研究者认为,年幼儿童和年长儿童的“正确”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年幼儿童仅仅是凭借直觉“知其然”,而年长儿童则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如同前面讲到的语法学习一样,6~9岁的儿童在学习加法时,也会经历这样一个从“正确”到“不正确”再到“正确”的过程。这是儿童在学习加法时通常会经历的一个阶段。用“船上有35匹马和10只鸭,船长的年龄是多少”这样的问题问6~9岁儿童,许多儿童会立即计算问题中的数字:35+10=45。有研究者用这一案例来说明学校数学教育的无意义性。〔3〕然而,如果用U型曲线来解释这一现象,那儿童完全可能是在学习了加法后由于过度使用加法而忽略了“马”“鸭”“船长”这样的细节差异才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3.问题解决
卡米洛夫・史密斯与英海尔德要求4~9岁儿童在一个狭窄的金属支撑物上平衡一系列不同的积木。一些积木的重量是均匀分布的,可以在积木的几何中心找到平衡点。另一些积木一端用铅填充,虽然看起来与第一种积木完全相同,但实际上要在几何中心之外才能找到平衡点。第三类积木在积木一端绑了一个物品,也要在几何中心外找到平衡点。研究发现,4~5岁儿童和8~9岁儿童都比较容易地完成了任务,而6~7岁儿童除了重量均匀分布的积木外,似乎不能平衡任何物体。〔4〕根据卡米洛夫・史密斯的表征重组模型得知,4~5岁儿童仅仅通过尝试错误就解决了问题;6~7岁的儿童却因为具有“在几何中心找平衡点”的理论,所以会依据“理论”去寻找不能平衡的原因,如没有把积木放在正中间、放积木时的力量太重了等,因而不能完成平衡积木的任务;8~9岁儿童则在“在几何中心找平衡点”的理论不断受到反常现象挑战的情况下,经历了认知革命,最终形成了更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的理论,从而完成了任务。
4.艺术创造
伽登纳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能力在5岁左右处于U型曲线的左高峰,大约8~11岁之间跌到U型曲线的谷底。这时若能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U型曲线的右高峰,实现U型发展。但是一般8~11岁儿童很少在绘画经验与能力方面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儿童甚至因为学业压力过大而停止了绘画活动,因此这些儿童在艺术方面的发展是L型的。〔5〕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儿童在艺术方面展现出来的兴趣、想象力与创造力等会因为年龄的增长、现实生活的影响、所受教育的限制等原因而不断下降。
有研究者要求5岁、8岁、11岁、14岁(艺术专业人员)、14岁(非艺术专业人员)、成人(艺术专业人员)和成人(非艺术专业人员)共7个组的被试画“高兴”“伤心”和“生气”三幅作品。研究者从艺术的角度(如象征手段的运用、表达的充分性、线条使用的适宜性、布局的适宜性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也证实了U型曲线的存在。〔6〕也就是说,不仅仅在艺术兴趣、创造性方面,在艺术领域的其他方面也存在U型或L型发展曲线。
三、对儿童发展评价的启示
儿童发展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的核心。不论是教师评价、课程评价,还是教育机构质量评价,最终都必须回归到儿童是否发展、是否受益这个最基本的事实上。传统的儿童发展评价所依赖的理论假设是儿童发展的阶段理论,即儿童发展必须经历一定的阶段,这些阶段是不可跳跃的。评价者可以将儿童“后面”的发展状况与“前面”的发展状况相对比,由此判断儿童的发展。而儿童发展的U型曲线对这样的发展观、评价观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
1.儿童观
在面对周围环境中各种信息时,儿童往往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儿童会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对外来信息照单全收。在很多时候,儿童会以自己的方式,而非成人希望或强加于他们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些现代儿童观已经逐渐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内心。然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儿童“主动”的结果是什么呢?除了儿童主动活动,从而获得行为的成功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儿童的主动也可能导致行为的失败,甚至出现“越来越差”的情况。正如前文所述,处于U型曲线底部的儿童可能犯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而一些更年幼的儿童则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退步(错误)是儿童主动建构知识的一种表现。儿童在U型曲线底部犯的错误正是儿童在主动前进、主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些“迷思”。新近有关儿童“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的研究表明,虽然儿童主动建构起来的这些认识可能并不科学,并不正确,但儿童很可能会对这些谬误非常坚持,抗拒成人的强势纠正,这充分展示了儿童主动性的力量。然而遗憾的是,儿童的这种主动性常常被教育工作者所忽视,或者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消极的东西,其应有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2.发展观
在讨论儿童发展时,研究者往往集中在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等一些话题上。人们认为,发展就是变得更好。然而,U型曲线研究揭示出儿童的心理发展并非总是线性的,并非总是后面的比前面的好。在发展的某一个具体时刻,完全可能会出现后面比前面差的情况。处于U型曲线底部的时候,也正是儿童需要他人帮助、支持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如果儿童得到了足够的支持,就可能完成U型曲线的发展,为随后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如果这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儿童可能也能完成U型曲线的发展,但发展的潜力并不大,也可能无法完成U型发展,最终变成L型发展。
皮亚杰发表过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在发现永久性客体的能力方面,小猫比婴儿快得多。4个月的小猫表现出的能力,婴儿要到9个月或10个月才能做到。但随后小猫的发展就停止了。因此,婴儿需要较长的时间成长,这并非毫无意义的。他能进行更多的同化,并且不断深化。发展太快就降低了随后同化的效果”。〔7〕而爱因斯坦在研究了一番年幼儿童的成长后也感叹道:“即使是最单纯的知识(如守恒),小孩子也要历经如此错综复杂的过程才能获得,这远比物理学复杂得多!”〔8〕皮亚杰和爱因斯坦虽然没有直接论述U型曲线,但他们都承认儿童的发展是复杂的,而非简单的、线性的。新近有关儿童发展的动态系统观(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非普遍性发展理论(nonuniversal theory)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儿童发展的复杂性。
3.评价观
如何评价儿童的发展?如何评价教育的实际效果?传统的评价观比较强调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获得儿童发展变化的各种数据,通过数据的对比证实儿童的发展变化。然而,儿童可能按U型曲线方式发展的事实对这种评价观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如果我们的所谓前测正好在U型曲线的左侧顶部,而后测在U型曲线的底部,我们所能得出的结论是:儿童不仅没有向前发展,而且有所退步;教师的教育非但没有促进儿童发展,反而阻碍了儿童的发展,教师所施的是一种反教育(miseducation)行为。可见,在评价儿童的发展时,评价者不能仅仅以当前的事实静态地对儿童的发展作出判断,也不能仅仅用现在的行为表现高出过去的行为表现多少作为判断的依据,而是必须考虑到儿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儿童的发展潜能。新近有关动态评估(dynamic assessment)、学习潜能评估(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儿童U型发展的事实。〔9〕
儿童的发展是丰富的、复杂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果固守着儿童发展的几个阶段、几条规律、几个特点,将看不到儿童可能U型曲线式发展的事实,可能会做出错误地认识儿童、错误地看待教育、错误地评价儿童这类的傻事。这点警示也许是儿童U型发展研究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参考文献:
〔1〕GERSHKOFF-STOWE L,THELEN E.U-shaped changes in behavior:A 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2004,5(1):11-36.
〔2〕STRAUSS S.Ancestral and descendent behaviors: The case of U-shaped behavioral growth〔M〕//T G BEVER.(eds.) Regressions in mental development: Basic phenomena and theories.Hi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82:191-220.
〔3〕卡米洛夫・史密斯,等.超越模块性〔M〕. 缪小春,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3.
〔4〕KARMILOFF-SMITH A, INHELDER B.If you want to get ahead, get a theory〔J〕. Cognition,1974-1975,(3):195-212.
〔5〕GARDNER H,WINNER E.First intimations of artistry〔M〕//STRAUSS S.(eds.)U-shaped behavioral growth.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2:147-168.
〔6〕DAVIS J.Drawing’s demise: U-shaped development in graphic symbolization〔R〕.New Orleans: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1993.
〔7〕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 卢浚,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52-253.
〔8〕布林格尔.皮亚杰访谈录〔M〕. 刘玉燕,译.台北:书泉出版社,1994:145.
〔9〕刘霞.试析当前幼儿发展评价改革的基本走向〔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411-412(7-8):21-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67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