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分析和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玉玲

  摘 要:英语“互动”教学模式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考虑教育者本身的特点,考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互动关系,考虑互动设计的合理性。在具体实施中,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英语“互动”教学模式;原则;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63-02
  
  一、前言
  
  “互动”教学模式是由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Learning)的理念发展而来的。所谓“互动”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使师生双方在交流互动中都得到提高。
  正如Wells指出的,“语言互动是一个相互合作的活动,包含了信息发出者、信息接收者以及信息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以口头形式还是以书面形式的交流都如此。
  互动不仅仅包括表达自己的思想,还包括理解别人的思想。一个人听取其他人的信息,然后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做出回应;其他人听取信息的同时也做出回应。参与者通过互动实现了思想的理解和交流。
  这种相互的活动应该从语言学习的开始阶段就应用;它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地方就在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真正动起来。
  为什么“互动”在语言学习中如此重要呢?通过互动,学生可以在听取语言资料,甚至在听取同学们的讨论发言时,能积累语言知识;在交流互动中,学生会调动起他们在书本儿上学的和平时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所有的语言储备,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这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尤其重要。学生就是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中,通过学习他人,不断验证自己、修正自己、完善自己的。
  
  二、“互动”模式遵循的原则
  
  1.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学业背景、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他们学习语言的目的等情况。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学习语言和进行语言交流的动机。只有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才能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出不同的课程类型,选择不同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内容。
  2.要考虑到教师不同的个性特点。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作为个体,往往以自己感到舒适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会更有效。有的教师喜欢通过角色表演,带动学生交流表达;有的善于以不明显的激励方式,让学生进入互动交流。无论那种方式,运用得当,都会取得成效。教师不一定要用固定的方式,方式应该灵活多变。
  3.要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要遵循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互动”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强调了课堂教学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发展,体现了教学民主、教学相长的理念。
  4.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动脑、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因为他们是同龄人,生活和学习背景相似,彼此交流不拘束,不紧张,对一些问题很容易达成共识,可以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伴随学生整个学习生涯,而师生之间的交往相对于生生交往则少之又少。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往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
  5.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师师互动是课堂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是整个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不同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风格上都有很大差异,即使是同科目的教师,他们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也有不同。通过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可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6.互动任务的设计要合理。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或课下教学活动时,一定要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难度不要太大,尽量让互动任务合理可行。这样才不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打退堂鼓,才能使互动教学取得良好的进展,避免半途而废或流于形式。
  
  三、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互动”模式的几点体会
  
  笔者在进行英语专业视听说及英美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中,把“互动”模式引入教学,经过不断体验、改进和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满意。本人也对互动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
  1.多听英语语言材料,加大信息刺激量。老师应尽可能多地用英语授课及与学生交流。由于我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中经常用英语讲课,学生能较容易地理解我的英语讲解,当然有时要加上一些体势语等辅助手段。我在视听说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VOA、BBC等电台节目录音,包括新闻、农业报道、科技报道、故事等,还有一些英语影像资料,如布什讲话(关于伊拉克战争等重大事件以及其他的电视讲话)、《走遍美国》教学片、英文电影片段赏析等等。通过放录音磁带、幻灯、录像、投影或图片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边看边听。生动的画面,优美的发音,直观的情景,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结合,能感染学生,诱发学习的欲望。课下我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泛听材料,介绍一些有关网站如“听力特快”、“普特英语听力”、“旺旺英语”等让学生浏览。
  2.多读英文报刊杂志、书籍、信札、产品说明书、食谱、地图等资料。在美英报刊阅读课上,除了课本上的英语原文文章,还可以补充一些时事资料。如从ChinaDaily网站下载的“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英文版节选及其他英文报道,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上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在讲第二课“Beijing Dreams of 2008(北京2008奥运之梦)”时,结合目前全国迎奥运的形势,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吉祥物、主要项目、主要场馆及其主题口号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兴趣很高,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既训练了英语表达能力,又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这些来自英美报刊的原文材料的用词、句子结构、语法特征及其写作风格都与译文文章有所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和思考,能更进一步地领略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英语的独特魅力。
  3.多组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英语活动。学生可以用英语练习看图说话、讲故事、复述、描述物体、分角色朗读、表演、讨论、辩论和创编各种情景对话。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语言习得规律,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因势利导,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启发学生做出回答。我在让学生对视听说课上听的材料进行复述时,先对他们进行指导:复述既要保留重要信息,去掉非实质性的细节,又要忠实原文思想。这比背诵要难一些,需要在听懂的基础上,自己组织句子并表达出来。描述与复述又不同,它更生动有趣,学生也更自主一些。讨论和辩论形式上更活泼一些,更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讨论题要切合实际,力求具体,避免抽象化。如在讲完第一课有关旅游与遗迹保护的课文后,我给出的讨论题之一就是“当你去游览名胜古迹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热烈,提出不随地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攀爬、要遵守景点的制度等等。这样的题目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也容易用英语表达,容易使互动交流顺利进行下去。

  还可以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看英语电视节目,办英语广播站、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自编自演英语短剧,和英语国家的人打电话、网上聊天或进行日常交流等。要尽可能多地把英语国家的人请进来,作一些有关学术、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演讲,让学生参与其中,开展对话、讨论、辩论等活动。
  在课上课下的这些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协调者。教师参与整个活动的策划以及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组织方面的和语言运用本身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活动,并保证其顺利进行;在学生思维受阻、认知过程中断时,给予及时的、必要的点拨、启发,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式,给学生以提示,接通学生的思路,让他顺利解决某一问题;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的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学过的语言知识进行再认识、再学习、再巩固,纠正错误的语音语调,修正不正确的语法,培养英语语感,全方位地了解英语这门语言的特点及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规范,增强文化背景知识,掌握地道的英语,为日后进行实际英语语言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小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标志。“互动”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充当了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更加辽阔、更加充满乐趣的新天地。这正符合我们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想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师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提高教学效果起了很大作用。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语言,运用了语言,掌握了语言。与此同时,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都得到很大提高。教学实践说明,英语“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我们还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地总结和研究,使英语“互动”教学模式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为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港红霞.论“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J].教育研究,2003(4).
  [2]何克抗,等.“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
  [3]沈强.论相似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
  [4]施斌.互动的深化――“多元互动”教学模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5]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N].中国教育报,1995-12-29.
  [6]叶澜.重建课堂教育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责任编辑:徐光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