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小明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解。如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在黑板上工整的板书,按照考点对学生进行各项训练,教得可谓尽心,也很累;学生全神贯注,整堂课都在忙着记录,学得可谓尽力,也很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目光既要盯着教材,又要盯着学生和社会。
一、采集感知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
采集感知阶段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阶段,也是一堂阅读教学课的开端。我认为应从采集和感知上下功夫:(一)采集信息。一般可从两方面进行:1.课外栗集。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与教学文本或作者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展开对文章的理解。2.文本采集。充分利用文本阅读提示、注解等了解写作背景、认知生字词等。书上没有注解的生字词要查字典搞懂。(二)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通过快速阅读一遍文本,初步了解文本讲了哪些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阶段是让学生在自己动手中初步读出“作者”。俗话说:“我手写我心。”任何一篇文本不管是言志还是抒情,不管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它都或明或暗地显示着、反映着、寄托着作者的经历、爱憎及他(她)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和认识。我们阅读任何一篇文本,最基本的目标应是能透过作品读出作者所直接表达出的意思,而不仅仅是了解情节、掌握词义。
二、理解探索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入
阅读教学方法不外乎两种:教读和自读。(一)自读。主要是由学生自学,其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于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自读大体包括“读、想、写、查”四个环节。自读要积极思维。主动揣摩,多读、多练,力求彻底理解,领会精神,掌握规律。(二)教读。就是由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它以教会学生阅读为出发点和归宿。教读要相机诱导、适当点拨指导,重在“导”字。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如运用得当,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1.解读性阅读教学法。即不仅要对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更应对文本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社会价值乃至作者全面的理解。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的时候,我主要指导学生抓住“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个文眼,我们就能体会出作者那种忧郁、悲凉、孤独的心境。从而把握整篇文体的感情基调。
2.质疑性阅读教学法。学生学会了质疑,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获得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孔乙己》一课中,在介绍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这样写到:“孑L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可指导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站着喝酒的该是些什么人?为什么孔乙己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他的“唯一”表现在哪里?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能把握住孔乙己的身份、他位、性格特点了。
3.探索性阅读教学法。教师可根据需要适时组织学生按照文本描述的情境进行表演,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到文本中去。如此就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文中的情境。如在《核舟记》一文教学中我曾组织过。
本阶段是阅读教学的关键阶段,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文本中读出“社会”。我们不仅要通过阅读把作者直接表达的意思理解出来,更应该把作者在不经意中呈现出来的当时的社会现状透析出来。所以第二阶段应是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刻内涵,最终达到在不同程度上了解到作者所处社会现状的目的。
三、内化运用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升华
内化运用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前两个阶段的升华,是对阅读所得知识进行整合、内化,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阶段。是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最后冲刺时段。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只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第三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读出“自己”,即通过文本和读者(学生)的交流,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体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不能孤立、割裂、机械地看待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它是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
责任编辑 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