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祁 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尝试自主学习的探索,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小主人的实验。主要的作法是:
一、精心设疑,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它好像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疑问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老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学生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反之,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人的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问题提出后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回答:“向瓶中放石子,使水上升。然后就能喝到水了”。至此,作为传统教学而言,问题就解决了,但我又进一步设疑:“向瓶中放石子,乌鸦就一定能喝到水吗?”教室里一片沉寂,随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问题的答案也出现了许多;有的说乌鸦能喝到水,有的说乌鸦不能喝到水,有的说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正确答案是:“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当瓶中的水不多时,即使向瓶中放石子,乌鸦也喝不到水。”这与传统的教学是不同的。通过有的放矢的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景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静地自读自学的机会,真正落实从学习过程走向知识的体验,达到自得的效果。
其次要确保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还要有一个倾斜政策,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小组议论时,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时,优先考虑其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三、科学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勇于大胆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能抑制、扼杀他们的创新火花,而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小心呵护他们的创新萌芽。
四、开展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力求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以眼、手、耳的活动为中心,言语、文字描述相辅相助的特点创设多种有趣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利用它们形象思维的优势,通过观察、言语、描述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表现事物,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愿望。如在教学作文课《春天》时,我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首先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景色说出来,最后用文字记录下来。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的真理,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及时表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小学生都有自尊心、好胜心,十分重视老师的表扬。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地表扬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公平的、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们去选择;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去探究,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已向前走。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责任编辑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