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娟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及不断深化,小学生作文教学成了教师眼前的一个重点、难点。根据我不断总结、虚心请教,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最重要的途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养成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到生活中找写作的素材,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前提。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底子薄,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不积累素材,写作文时,当然无从下手。
写作不只是写作课上的事,要把观察、积累的指导放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洗漱、上课学习、课间活动、唱歌跳舞、科学实验、假日游玩、家务劳动、街头见闻等。无尽的生活,使他们增长了见识、受到了教育、得到启发、引起想象,情感的波澜激起他们倾吐表达的强烈愿望。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让他们及时拿起笔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的素材,写作时就会感到很轻松。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我们不但要观察生活,而且要积累生活。鲁迅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说明积累在写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做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材料,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用笔记录下来。
二、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标准》指出:“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应该是多途径的。要求学生写作时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放开写,怎么想就怎么写。写真实的感受,就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投别人所好。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六年制语文教材,每个单元训练中对作文的要求放得很宽,写作范围也广了,有的甚至没有了具体的作文题目,有的还允许写范围以外的作文。教材的这种变化,大大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顺应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从而减轻了儿童对写作的畏惧心理。这样,学生写出来的立意才会具有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者。
三、养成多读多思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写作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生活。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活动范围毕竟有限。作为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以获取许多的作文“能量”。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是得益于课外阅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劳于读书,易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于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日需要,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的随手拈来,不用思索而顺理成章,把自己的情意表达的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薄,把你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也就是说,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由此看来,学生只有坚持勤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
多读多写还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这就是说,在观察的同时,切莫忽视思考,并且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去构思,然后用自己的手去写。
“文章不厌百回改”,也就是说,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大力提倡学生自改作文,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同时,改自己的,也改别人的,多方面培养学生修改的习惯。
“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良好的写作习惯养成了,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不知不觉中,写作水平也就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7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