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倡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提倡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多种情况下,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是他们想出了解决难题的办法和策略,尽管这对老师是早已熟知的,但对学生来说,是思维发生碰撞,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这就是创新。这就要求教育者给学生营造不同的问题情境,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通过互相学习,创造思维能力。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去自主探究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并为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如教学“认识几分之几”一课中,要求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这一意义时,首先给学生出示1/2,1/3,1/4,1/6,1/9几个分数(这些分数有的可能用纸折,有的用纸较难折,课前学生准备有各种形状的图纸、直尺等各种学具),我并没有规定统一做法,只提了一个建议:“黑板上的分数,你喜欢哪一个你就借助纸和笔或者自己手中的图形把你喜欢的分数表示出来。”这个建议虽然是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但学生听起来却充满挑战性。他们积极实践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无论难的或不难的分数,都可以表示出来,从而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可见,在教学中多给一些建议,让学生自己选择,给学生留有主动参与、自由发展的空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提供创新土壤
  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例如:在教圆的面积计算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想象知道: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圆的半径等于长方形的宽,那么长方形的长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学生开始分组讨论,有的学生重新把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拆开,慢慢拼成圆,仔细观察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半圆弧。为了验证这个发现是否正确,他又用彩笔把半圆弧涂上色,再将一个个小扇形展开,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半圆弧,而半圆弧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学生一旦发现这个关系,对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就迎刃而解了。
  
  三、组织学生讨论,参与创新过程
  信息论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中,针对学习的疑点、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安排一定的时间,积极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学生讨论,这样更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宽松的讨论氛围,使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这有利于让各层次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通过操作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组织学生讨论:①是否不论什么形状的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是什么关系?高呢?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当学生从操作讨论中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后,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底乘高不除以二能得到二个三角形的面积吗?为什么?
  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既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总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理清数学知识的规律和内在联系,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白霞)
  
  有层次进行阅读教学 与文本展开生命对话
  
  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引导学生有指向、有层次地进行阅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生命对话。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关注“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一头是“人本”,注重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与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读为本、以人为本”,自觉地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有效提升语文素养。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即通过阅读全文,找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查字典,正确认读字词、了解意思,初步扫清文字障碍,粗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在这一阶段,可采用自由读、默读等多种方式反复读,提供充裕时间,提取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文章读准确、读流畅、读明白。当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这一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的有机结合。“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通读课文中,倡导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问,让学生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使阅读更富个性化,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细读课文,理解感悟,即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透过识字、解词、析句,理解课文,由感触而领悟。这一环节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与思想内容的人文性有机统一,这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首先,培养学生读思结合。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而最佳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就会明确目标,带着问题读书,并有意识地将课文内容与已有的生活实践、阅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其次,培养学生读议结合。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课堂就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没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难以展开。交流可主动探究,交流可相互启迪,交流可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交流可促进阅读活动更深入。这一环节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正确处理好“自主感悟”与“价值导向”的关系,发挥好“平等首席”的作用。
  再次,培养学生读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通过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以及轻声读、大声读、分角色读等精心设计,体会语言魅力、感受语言特色、强化语感训练。
  
  三、品读课文,赏析悟情
  品读课文赏析悟情,即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地读,更深入地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进一步升华思想、陶冶情感。品词析句赏文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的仔细品析、含英咀华,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通过品词、析句、赏文,可以逐渐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可以体会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可以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
  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特色的理解,我们就会自然地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和谐的激情,一种与文章思想共鸣的愿望,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需求,这就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实现。当学生有了对课文独立的理解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这是培养语感的重要环节。
  
  四、诵读课文,丰富积累
  诵读课文丰富积累,即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通过积累大量语文感性材料,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思维敏捷、发展语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课本凭借一篇篇典范文章来矫正学生的语言、积累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语言、精炼学生的语言,使他们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纯洁,越来越优美,这正是诵读积累的魅力所在。
  阅读教学教师既要立足于课本,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要以语文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迅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黄秀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