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性生物学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治文

  在深化教学教育改革的今天,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心理健康等的飞速发展,促进学生生动后泼、积极主动地进取发展。然而创新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实质,在新课改实施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思想观念和角色地位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精心打造平等竞争、积极探索、携手共进的学习平台,全面推动新课程改革。教师是创新教育的支撑者,只有充分发挥其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才能,方可培养出更多、更适应新世纪、新形势发展的创新人才。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而且要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下面就生物创新性教育途径和方法简谈一二。
  
  构建创新的心理氛围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主动地构建创新的心理氛围使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紧张,而且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他们怎么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怎么能拓宽奇异的思维呢?加之我们教师教学又以教师为中心,学科为中心,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工作,而学生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没有独立性,没有自主性,失去个性张扬的时空,这种陈规旧式,怎么能培养出一流创新人才呢?因此,我们教师应尽量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切记不用“主考官”、“大教授”的口气,而是平易近人、轻声细语地和同学一起商榷探究、共同分析、明辨是非、论述真假。讨论问题时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评价学生的意见时不要直言不讳地批判、指责学生,即便是错误的观点,也让他讲完。善于用委婉的语气、幽默的语言批评错误,善待每一个学生。如在讲“人类的遗传病”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如果将人体内有害的基因切除,换上健康的基因,这样就不会有遗传病了。当时,有些同学觉得好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从科学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并对这种想法给予了表扬时,更多的学生提出了多种设想。
  
  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真实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有利于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新颖是引发好奇的火苗,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智慧和灵感引导与形成的催化剂。
  如在教学“遗传的基本规律”时,先给学生讲一则事例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有这样一个小岛,岛上的居民很少出来活动,只在有月亮的晚上,才来到室外,在月光下唱歌跳舞,因此他们被称为“月亮的女儿”。为什么他们很少在白天出来活动呢?因为他们皮肤呈淡红色,非常害怕阳光的照射。同学们自然会联想到上一节课“基因的表达”中介绍到的白化病,那么同学们很想知道这种病,是怎样遗传的,它的遗传有什么规律。这也是我们恰到好处的设疑探究。
  
  培养积极的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当一回科学家。
  我们在进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时,由于实验材料――鸡血难以找到,我们准备了洋葱,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该实验要得到DNA,DNA主要分布在洋葱细胞的何种结构中7(2)采用什么办法可使洋葱细胞破裂释放出DNA々由于前面做过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学生很容易就想到研磨。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经教师点拨、纠正,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操作。学生通过尝试做实验,当一回科学家,不仅让学生应用、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生物创新教育,要秉持全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为学生构建一个创新的心理氛围,创设一个创新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思维和学习的尝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学生主动驾驭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要大胆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打破教育陈规,建立全新的教育体系,为创新性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推动力。我们坚信――通过不断的教育创新,会培养出合格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在创新性教育的推动之下,生物学教育一定能承担起知识和技术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伟大使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