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文锋

  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和他是否具有敏锐的语感密切相关,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对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包含的意义及表现的感情色彩有一种丰富的了解,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可以从诸多方面下功夫。
  
  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对文章中的词语的理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词语的原意的理解,是静态的,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决它。掌握一定数量静态词语的意义,这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方面。但很多时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的不是词的原来的意思,靠查字典是不能解释的,这就是对词的理解的另一种情况,即词的动态意义。对动态词义的理解是一种理解分析能力。人教版初中语文二册课文《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也急于模仿。”“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的东西的情境。”这里的两个“默默”表达的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前者包含着一种对教师仰慕的心情;后者则隐含着一个小学生对一位关心他的教师的依依不舍的深情。
  
  二、在阅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语感的产生是与其他各种心理因素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静态词语的解释,或离开课文去讨论文章的中心、材料的安排、对内容的理解等,无疑有悖于语感的培养。因此,若想把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代表的状态和感情色彩敏锐地感觉出来,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在阅读过程中只有读者的感情被激发起来的时候,才能对那些具有特殊感情色彩的词语产生语感,如前面所举的两个“默默”的理解,必须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不同反应。因而我认为对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要设法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调动各种思维活动参与,从而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总体训练。
  
  三、在语感训练中进行感情熏陶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语感的训练,不但可以理解某些动态词语的内涵,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而且在学习文章的同时,使学生受到丰富的感情熏陶。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一册课文(最后一课)的教学,传统的做法是分析文章中的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这些做法对学生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在课前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教学时则应另辟蹊径,让学生讨论文章中小弗朗士三处表现出“难过”这个词所包含的不同意义,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后,就会展开热烈的讨论;第一处“难过”是在小弗朗士听了韩麦尔先生讲到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联系他早晨看到的景象,“心里十分难过”,由此而产生了许多懊悔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小弗朗士的初步转变。第二处是当小弗朗士回答出分词的用法时,“心里挺难受”,表现出的动作是“身体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头也抬不起来”,于是而引发出了韩麦尔先生的一大段自责,当小弗朗士再听讲的时候,觉得“挺容易挺容易”,这时他的思想感情已较前一处“难过”深入一层了,他想以行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决心学好祖国的语言。第三处是当课将结束时,郝叟老头感情激动,声调古怪地读书时,“我”虽想笑,却“十分难过”,这时小弗朗士的感情已由同情、懊悔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理解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从而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情熏陶。
  语感是对语言的准确而灵敏的感受能力,语感训练,应该多渠道地进行,要多读、多揣摩,要有语感分析,要联系生活经验等等。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切切实实地搞好了语感训练,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6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