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谌喜兵 叶玉霞

  摘要: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职业,由职业倦怠而引发的高流失率和消极行为,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教师重要组织部分之一的辅导员群体,因其工作任务、工作分工的特殊,其发生职业倦怠的现象比较常见。笔者在重庆各学校中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280名进行调查。辅导员的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显著相关,从职业压力角度总体上能很好地预测职业倦怠,能很好地预测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并能很好地预测成就感低落现象。要降低职业倦怠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降低职业压力。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030-03
  
  一、绪论
  
  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上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调查职业倦怠的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位居第3位,仅低于国家公务人员和从事物流工作人员。作为教师重要组织部分之一的辅导员群体,因其工作任务、工作分工的特殊,其发生职业倦怠的现象比较常见。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学生管理者,主要负责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指导和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所以,这样一支队伍的工作状态的好坏、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辅导员制度始于1953年,由清华大学的蒋南翔校长提出,随着辅导员制度的逐步完善,辅导员队伍也在逐步稳定和逐渐壮大中。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十六号文件,200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辅导员、班主任的配套文件指出: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目前辅导员集学校德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成长指导顾问等重要角色于一身。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辅导员现今的角色更加多样化,承担了比以往更多的责任,不仅要在学习上给与学生帮助,还要在生活上关心学生,更要在学生的思想、工作、个人定位、人生规划、择业就业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具体工作内容涉及学生党团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奖学金评定、助学贷款、就业指导推荐、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等。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及教育体制改革等大背景下,特殊的职业要求、巨大的社会责任以及公众较高的期望,使得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倦怠现象凸现,烦琐的工作重压与重复性劳动的逼迫,不少辅导员逐渐失去了对学生的耐心和爱心,对学生的管理开始倾向于强制性与敷衍性;对工作缺乏高标准、严要求,容易对领导和他人的建议产生抵触情绪;主动或不自觉地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值;习惯于按部就班地被动应付工作等。引起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的评价、单位的工作氛围、教学教师的排挤、自我职业期望过高、个人性格等。现实的磨炼使得许多辅导员对本职工作产生了倦怠情绪,不仅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更影响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建设。
  职业倦怠多发生于医疗护理、教育等服务性行业中。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性职业,由职业倦怠而引发的高流失率和消极行为,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内地由教师职业倦怠所引发的教师厌教和流失现象,已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三十年来,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和系统,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以及量表的编制都有了很好的突破。作为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辅导员工作者,在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工作环境的复杂多变、工作任务的琐碎繁重,以及社会各界对辅导员“教师”角色的质疑,引发了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此现象日益凸显并走向严重化。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研究已经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辅导员这支队伍整体性出现了职业倦怠的话,一方面,对辅导员个体自身而言,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对服务对象的学生而言,则会影响其今后的成长成才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此外,对于学校来说,又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带来一定影响。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很有必要取得一定的有效数据来反映当前我国的辅导员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以及辅导员的工作状态与其年龄、工龄、性别等方面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并且此研究结果可以为学校选聘辅导员提供数据上的参考与借鉴,为应聘辅导员一职的人员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从而更加有效地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基于此目的,寻找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源,探讨有效的干预方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现状分析
  
  “倦怠”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中用该词描述主角厌倦工作后的种种表现。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是美国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的,随后Maslach和Jackson继续研究,给职业倦怠下了定义:“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这一定义目前为各国广大学者广泛认可并大量应用。
  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研究“辅导员”职业压力及职业倦怠的成果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而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辅导员群体有着与教师相同的共性,更重要的是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因此,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方面的研究资料只能作为对辅导员职业压力研究的借鉴与补充。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重在借助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和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通用卷,在重庆市学校中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280名被试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62份,其中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为89.31%。
  从样本的分布来看,男女的比例相差不大,女性也逐渐进入辅导员的行列。从年龄和工龄上看,被调查者中5年以内工龄的占87.6%,30岁以下的占85.5%,所调查学校的辅导员结构偏年轻,这与近年来学校扩招造成师资短缺,大量引进年轻教师有密切关系。辅导员职业本身的特点也不允许辅导员的年龄过大,和学生之间不能有明显的代沟,否则会产生太多的不一致而导致沟通障碍,从而带来无效管理。从婚姻状况看,未婚的占42.3%,已婚的占多数,达57.7%,这与目前辅导员队伍年龄偏轻这一现象是一致的。从职称来看,初级职称的辅导员占总人数的86.6%,与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基本一致,辅导员从事的主要是学生管理工作,只有部分辅导员有少量的教学任务。从学历结构来看,大学本科占83.8%,硕士学历占15.4%,与地方学校特性基本一致。辅导员的学历结构从以往的以本科为主,逐渐转变为本科和硕士并举,硕士学历所占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发展。有效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学校在近年来,对教学岗位应聘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基本定位于研究生以上,导致了研究生的比例持续增长,

加上大学研究生的扩招,也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学历要求。
  职业压力过大会产生消极作用,并逐渐诱发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数据分析表明,在辅导员五个维度的职业压力中,角色压力起主要作用,然后分别为工作条件、工作负荷、人际压力、竞争压力。辅导员一般要担任多种角色:良师、益友的工作角色以及社会中、家庭中的个人角色,因此承担的多重角色的压力相应较大。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辅导员与女性辅导员在职业压力存在着显著差异:女性辅导员的职业压力低于男性,这与社会传统中的经验是相一致的,在社会中,男性往往要比女性承担更多的责任,更多的责任就要有更多的压力和负荷。不同职称的辅导员在职业压力差异不同,高级职称的职业压力最小,中级次之,初级职称的辅导员职业压力最大。
  研究发现,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在情感衰竭维度上,不同学历层次的辅导员之间有显著差异。本科学历的辅导员比大专学历和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更容易表现出情感衰竭。本科学历的辅导员得分高可能是因为学校对教职员工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高学历的要求使他们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力,要么就继续深造、提高学历;要么就面临失去晋升机会甚至离开现有岗位的危险。
  2.不同工龄的辅导员之间表现出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维度上,辅导员的工龄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情感衰竭维度上,随着工龄的增加会呈现出高情感衰竭趋势。工龄较长的辅导员由于面临着来自家庭、单位、自身等各方面的因素,加之社会认同度较低,无疑使他们心生疲惫。但作为学生管理的主力军,辅导员队伍过于年轻化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年轻化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过于拉近,致使辅导员队伍在学生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师生恋等事件的发生。这就意味着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分配不同工龄的辅导员,缓解辅导员年龄结构的差异性。
  3.女性辅导员的情感衰竭明显高于男性辅导员。在情感衰竭和职业倦怠上,女性得分高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呈现出情感衰竭的现象,这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可能与女性情感细腻,感情丰富敏感以及对职业压力的感受更敏锐有关。从以往的研究发现,男性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几率显著高于女性教师,而本次研究的结果与以往大不相同。这也可能与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行为规范变化有关:社会的发展变迁,使女性在享有越来越多工作权利的同时也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女性在从家庭中解放出来,逐渐涉入社会的过程中,家庭责任虽然也分担了部分给男性,但天性的有些义务是无法分担的,而她们在工作岗位上与男性教师承担着等重的责任,这样就造成她们承受了更大的工作任务与心理压力。女性在情绪控制上更容易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失去对工作的兴趣。可以认为,本次研究与以往研究的区别并不说明男性辅导员情感衰竭的减弱,而是说明女性辅导员情感衰竭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
  4.辅导员的情感衰竭得分较高,个性化和成就感低落得分较低。情绪衰竭是核心成分和个体压力维度,它指一种过度的付出感以及情感资源的耗竭感。辅导员情感衰竭得分较高可能与辅导员的多重角色有关系,辅导员每天穿梭在多种角色之间,不得不跳跃性地进行感情资源的分配,而来自人际竞争方面的压力都可能导致其感情的衰竭。人格解体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是对他人消极、冷淡、过分隔离,愤世嫉俗以及冷淡的态度和情绪。辅导员在这一维度得分较低可能与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有关,学生的某些消极情感影响了辅导员。成就感低落得分低主要是由辅导员对自己工作的成效不能及时地得到肯定,从而产生工作效能感下降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
  辅导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相关显著,职业压力对总的职业倦怠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情感衰竭、人格解体有良性的预测作用,对成就感低落有较好的预测功用。降低职业压力是降低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三、对策
  
  辅导员工作倦怠不仅影响辅导员的个体发展,同时,对学校和学生也起到消极的示范作用。对于工作倦怠和工作压力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和预防工作倦怠的发生,根据本研究结果尝试性地提出三点建议。
  1.个体层面:以往的研究表明,对工作的期望值高而成功的可能性低导致了辅导员工作态度的多变及工作热情的减退、个体低努力程度、低自信、外控、使用逃避的应对策略、A型行为、五大人格中的神经质(个体特质)都将影响职业倦怠的产生和发展。由此,Pine&Aronson(1988)提出了个体干预可以使用放松训练、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社交训练、压力管理以及态度改变等训练方式。这些训练可以增加个体对工作环境的应对能力(一般是采用少于100人的小团体进行个人技巧训练)。对这些训练的有效性检验表明,职业倦怠的核心――情感衰竭逐渐减少了,尤其是通过应对技巧的使用:如放松技巧、认知重建和社交技巧等。基于对组织因素的研究,有研究者提出了聚焦于组织的干预,对组织因素的研究一般分为对工作本身特点的研究、对职业特点的研究,以及对组织特点的研究。
  具体来讲,辅导员个体本身应对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持有持续清醒的认识,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起好中间桥梁作用;尽快提高自身对工作压力的承受力,采取健康、积极的应对方式,努力寻求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平衡点;通过改变个人价值观的取向使生活变得愉快、多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树立长远的人生目标、认同自我价值、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提高自主能力、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学习以促进个人的成长以及获得家人及朋友的支持等方面。同时,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如职业技能培训、心理辅导培训等,完善自身的素质以迎接现实的挑战,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以饱满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烦琐与灵活。
  2.学校层面:个体上的训练仅能改变主观上的指向,要有效缓解职业压力带来的倦怠感,还非常需要组织的配合,需要营造一个辅导员良性发展的工作环境。只有把个人的努力和组织的介入相结合,才可能收到满意的预期效果。
  具体来看,第一,应当改善学校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考评机制,坚持自我评价与学生及单位评价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显性成绩与隐性成绩相结合,岗位聘任、津贴标准和职称晋升相结合,保证考评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建立考评结论的反馈机制,既要充分肯定成绩,提升辅导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又要明确指出存在的不足,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为辅导员的晋升、转岗提供一个公平、公开的机会。杜绝由领导直接考评,以致出现因领导喜好导致的考评失真。第二,要积极营造学校文化环境,建立健全积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尊重辅导员的个性发展,使辅导员在价值取向、工作方式上得到认同,增强辅导员的工作成就感。让辅导员在工作的重压下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泄或情感转移。第三,从管理上和政策的制定上来看,应灵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奖惩的设置和岗位的调整要充分体现“三公”原则(公平、公正和公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家庭经济负担重或者身体健康状况不良好的辅导员应当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时俱进,适时调整,不让辅导员背负着家庭重担的同时还肩负学生管理的重压。
  3.社会层面:从社会角度和家庭角度来看,如果对辅导员的工作多一些理解与配合,共同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合力,对于保持辅导员良好的工作状态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具体来看,一方面,从社会角度呼吁加大对辅导员的职业尊敬和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经济待遇,他们作为一种联系学校管理者和学生的行业,理所应当得到较高的物质回报和公平的提升机会。工作高强度与报酬的不公平,会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劳动价值,对工作失去热情,倦怠感由此产生。另一方面,应该逐步提高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度,并给予辅导员更多的情感照顾和人格尊重,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和工作支持,共同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普遍,倦怠感也日益严重,如果社会各界仍然听之任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必然走向歧途,影响教育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0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