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生活,学会观察,积淀素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羌志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习作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关键在于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注入写作的活水。我作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命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学生往往对大自然中的新奇事物感兴趣,容易被具体形象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在教学时,可创设与写作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参与生活,置身于特定的场景中,使他们积极参与写作过程,引起感情的共鸣,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内课外,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社会活动,擦亮学生生活的慧眼;在课堂上编一些课本剧,让学生耳闻目睹;借助单元教学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演绎实实在在的生活;我还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各样的游戏活动和比赛,带领学生到野外郊游踏青……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亲身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记录自己独特的生活,抒写自己真情的流露,留下自己成长的脚印。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二、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观察贵在形成习惯。很多时候,作文指导不可能先观察一番,再来动笔作文,而要靠平时的积累。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他们对那些新奇的事物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看似平常的事物却漠然视之。同时,他们的观察往往是粗疏的、肤浅的,像走马观花一样,难以对事物形成深刻的印象。因此,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提高观察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课堂上创设观察情境。上作文课时,我常常组织一些小型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有时带他们搞一些游戏活动,如“贴鼻子”“正说反做”等;有时做一些实验,如“白纸显字”“鸡蛋浮起来了”等。(2)课外有组织地进行观察。课余时间,有时带他们参观一个地方,如当地的养鸡场、草莓种植园等;有时让他们观察一种物品。在活动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先观察,再说话写话。这样,学生提高了观察能力,而且一旦觉得有内容可写,就不视作文为难事了。
三、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要讲究方法,才能提高观察水平。在教学中,我除了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把握顺序、选定角度、抓住重点、注意动态”等方法外,还采用实地考察、现场指导、示范观察、伙伴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定点观察、分解观察、联想观察等,将丰富多彩的世界转换成学生头脑中五彩缤纷的画面。我常常带领学生去野外,在大自然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例如在指导学生观察自己最喜爱的一样事物时,刚开始学生只是笼统、粗略地对所要写的对象进行观察,三言两语之后就不知道介绍什么了。于是,我叫他们拿来一样最简单的东西,我当场示范,对这个东西进行分解观察。我把事物的每一部分用尺子量量,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讲解用途,等等,学生很快学会了怎样用五官进行观察,并很快将所学到的方法应用于作文之中,写出来的作文有血有肉。
四、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点滴积累
为了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我在教室黑板报上开辟了“我看到的”“我听到的”“一周大事小事回顾”三个栏目,专门用来登载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觉得新奇、有意思的事物。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八个竞赛组,先在组内交流自己当时所观察到的印象较深的人、事或物,再每组选出最有价值的两到三件登载在黑板报上,每周来一次评比,看哪组同学观察到的可以载入栏目之中,比比哪位同学最会观察。学生的兴趣极大,平时很多不够引人注目的事物都成了他们观察的对象。我还在教室的窗台上种了花,分组进行照料和观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写成生活笔记,一句话、几句话都行,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而着重强调真实,强调句子的通顺,将自己的见闻感受朴朴实实地写下来。学生的生活日记中,只要有闪光点,我就及时向全班介绍,组织讲评,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跃跃欲试。学生的课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他们也越来越爱观察自己的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先解决“写什么”这一问题,学生的写作才会言之有物;也只有丰富生活,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在生活中积累充实素材,学生才能切实提高作文水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