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展现主体创新特性, 提升学生思维效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辛亚玲

  摘 要: 本文作者根据新课标要求,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当前,新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深入实施,又如一股“春风”吹遍了学科教学的“每个角落”。创新能力作为体现学生学习知识效能和展现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尺,已经引起并得到社会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教育心理学指出,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思维过程中实现的,而学生思维活动的正确展开,有赖于教师的积极引导。构建主义认为,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通过思维,自己发现规律,运用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有序地、健康地发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激发创新潜能,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技能。我现根据教学实践体会,谈谈自己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做法和措施,请同仁予以指正。
  一、抓住学生情感特性,创设良好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主动探究、汲取知识的积极性建立在良好情感基础上。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问题或现象存在密切的关联。这就为学生主动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提供了基础和平台。因此,教师要实现学生创新思维主动性的有效养成,就要遵循“创设情境引疑,积极感知尝试,诱导形成认识”的原则,紧扣学生情感发展规律,抓住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与现实生活的密切性和展现各种生活现象的趣味性,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良好教学情境中大胆质疑,主动探索知识,让学生积极思索并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创新思维的意识和内在能动性。
  如在教学“反比例应用题”知识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重难点内容,为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设置了如下教学情境:“工人加工零件的”“某工作需要加工一批零件,已知李师傅加工该批零件,每小时可以做24个,则10小时完成;如果现在李师傅将工作效率提高25%,那么需要几小时可以完成?”让学生进行探究感悟,引起学生学习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性,认识到学习和掌握知识内容的深远意义,从而主动参与到知识探索和思考分析活动中。
  二、抓住问题内在特性,重视发散问题教学,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常言道,学而得法,事半功倍;学不得法,事倍功半。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正确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法。教育心理学指出,应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问题,正确判断、推理出准确结论,这种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要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根本特性,展现数学问题对数学学科内容体现和概括作用,利用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设置出具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问题表象和内涵的细致分析,从而使学生通过比较辨析,能够从表面的“同”中悟出实质的“异”来,对表似实异的概念或研究对象条分缕析,有效掌握进行类似问题创新思维的方法。
  例题:某建筑工地在浇筑楼房过程中需要1200吨水泥,如果让甲车队单独运送需要15天时间完成,用乙车队单独运送需要10天时间运完。现在让甲乙两队共同运送,则需要多少天可以运送完?
  该例题是有关“工程类”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发现该例题可以抓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这时,教师为使学生能够由此及彼,掌握进行同一类型问题解答的不同方法,可设置出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某乡镇修筑一段公路,如果由甲队施工需要20天完成,乙队单独施工需要30天完成。现在由甲乙两队合作完成,则需要多少天可以完成整个工作量的4/5?”、“某工厂加工一批零件,已知张师傅5天可以完成工作总量的1/4,中途李师傅因有事休息了几天,结果用了24天才完成。那么张师傅中途休息了几天?”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利用现有解题经验,探索问题解答的不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发散性问题解答中,掌握同一类型问题的不同解法,为有效创新思维活动提供方法论。
  三、抓住教学双边特性,开展错题辨析评价,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学习交流、互惠发展的双边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因此,教师要及时地放大错例,或设计相应的选择、判断题,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而且知其所以错”,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学生开展双向性的探讨式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对问题解答过程中开展评价活动,指出错题的“症结”,摸准错误的“经络”,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某菊花种植场工人一天采了20千克的菊花,测得菊花的含水量为58%,稍经晾晒后,则菊花的含水量下降到52%,那么晾晒后的菊花重多少千克?”有学生列出“20×(58%-52%)”的算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20千克的菊花含水量为58%,则净重为多少千克?”、“晾晒后的菊花含水量下降到52%,则含水量占整个菊花整个重量的百分之几?”、“那么由题意得知,菊花中有水和干物质两部分组成,现在要求晾晒后的菊花重量,则可以列出什么公式?”与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在学生讨论分析后,指出该学生所列算式的缺处,从而掌握进行问题解答的基本要领和数量关系。通过上述问题分析,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讲解分析的难点,通过讨论分析,有效转变为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思考,有效培养了自我纠偏的思维品质,提高了思维效能。
  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需要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思维过程,注重思维方法指导,才能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4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