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红燕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一项最稳定、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内容最广泛的活动,可以负载起提高学生多方面学习品质的任务,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是“活动”最充分、“参与”度最深的教学。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从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本身来说,它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活动”与更多的“参与”机会。多“活动”与多“参与”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学习品质。但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发现学生怕“活动”、怕“参与”,特别是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内向的学生做口头练习和上台表演时更是如此,于是“哑巴英语”现象就容易产生了。
  一、激励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习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实现远大理想的品质的形成,不是靠教师讲解得来的,需要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随着年级的升高、掉队的学生也在增加。追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课堂活动的开展、参与不充分。
  1.善导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激励者、促进者、辅导者、调节者的作用,这样才能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师应变单一、呆板的传统教学为互动、形象的“导学”,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讲课中所展现的创新意识与所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为“主动式”获取知识,促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兴趣,在体验成功中增进主体发展的欲望。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法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教而得法,学生才学得有趣,学得灵活,学得有效;教不得法,学生学得吃力,学得枯燥,甚至厌学。这是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层次,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如我在平常的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分析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利用多媒体、图片、简笔画等为学生创造一个个图文并茂、生动可爱的画面。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彩色画呈现于学生面前,它的三元色直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直接培养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针对儿童好动、好奇、好胜的特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抢答、猜谜、宾果游戏、学英语歌曲、说英语小品、服装show等,投其所好,充分把学生的所爱渗透入英语教学。从而,广泛吸引学生参与,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索知识。
  再比如,我们在教对话时,常用的教学形式是分组说、男女说或者pair work。长此以往,学生便会觉得这些活动形式陈旧老套没有新鲜感。我在教对话时,设计了“小羊过桥”的游戏活动。如果对话有三、四句长的话,在游戏时就选三、四个学生扮成小羊,张开双臂,跳过小桥,同时按顺序说出对话。如果其中的一名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接不上来,那么他就会掉入“水中”――放下手臂。教师以不断变换的角色,启发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乐学
  英语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际过程,构成平等、合作、协商的交际关系的两个主体。师生作为主体,其认识和实践的客体都是英语。学生是认识的承担者、实践者;教师也是认识的承担者,只是任务和角色不同而已。教学双方都为对方提供信息,教师的输出对学生来说就是信息的输入,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归纳、记忆等活动接受、处理、储存、运用信息;学生的反馈作为信息输出对教师和其他同学来说又是信息输入。活动的每一步都是如此:信息的输入―转换―输出。通过反复、多项、多渠道的交际活动使学生乐于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逐步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
  如我在英语课开始时,用歌曲问候。师生互致问候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多数的课堂,一般是机械地重复着“Good 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学生毫无感觉,有的哼哼唧唧,有的默不作声。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我一改常规,用节奏明快的歌曲代替了枯燥的语言问候。朗朗上口的英文歌曲,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英语学习中来。同时英语歌曲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单词的记忆和课文的学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种设悬念、惊奇、动感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参与游戏、竞赛、歌唱、表演、猜谜、听故事等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学习、记忆的热情。令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反应能力、洞察能力、表演和表达能力。这样,学生主动地学,直接与英语信息源发生作用;教师是指导者、助学者和引路人,注重教学规律,通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增强学习效果。
  二、帮助学生最深参与教学活动
  英语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可以分为有效参与和无效参与两种。有效参与: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获到明显的效果。无效参与:在某些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动机不明确,参与方式机械被动,或带有明确的表演色彩。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活跃,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均无明显发展,思维能力没有明显提高。
  1.调试有效参与的层次
  我们开始时可以让学生“浅层次参与”:通过简单的思维和简单的活动方式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如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注意请学生朗读单词、跟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等。学生的浅层次参与在知识的输入接受阶段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内向的学生还是外向的学生,善于表达的学生还是不善于表达的学生,都应当踊跃参与,这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第一步。其后,可以让学生“深层次参与”:通过复杂的思维和复杂的活动方式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为深层次参与。这类活动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较复杂的语言训练形式。如我在平时注意让学生做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小文章的改写、知识的拓展训练等。这类练习一开始比较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逐步过度到中等和偏差的学生,这样效果就更好。
  2.创设有效参与的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进行最多的是学生的“行为参与”:通过回答问题、分组讨论、表演等动作行为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在学到6B Unit 3 “Asking the Way”的时候,我为学生创设了几个生活中的场景:一些其他学校的老师来我们学校进行参观;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画张地图并配上文字说明,邀请同学去你家玩……让学生用学到的有关问路的句型进行操练。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之后,我还设计了一个“寻宝”的小游戏,将全班同学分成10组,每四或五个同学为一组,每组会得到一张小纸条,要求学生,按照纸条上写的提示,一步一步接近“宝藏”的所在地,并最终找到宝藏。考虑到学校面积较大,建筑较多,会出现一些学生陌生的单词,所以事先,我在黑板上挂出了一些他们可能接触到的单词,如:食堂dining hall;楼梯stair;走廊corridor;……同时,我选择了十种不同颜色的纸来写每一组的提示,并告诉学生,只有同样颜色的纸才有正确的提示。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积极参与,不仅牢牢掌握了书本上出现的单词和句型,而且还把我补充在黑板上的单词自觉地背诵了下来。由此可见,教师一旦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他们就会对学习活动始终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状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当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时,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成倍提高。

  除了行为参与,我们不能忽视“思维参与”。学生的思考、讨论、争论和协作等活动都属于思维参与。思维参与源于但不拘于课本,是学生创造力的充分体现。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参与比低、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参与更为积极和活跃。在高年级的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在学生行为参与的间隙,唤起学生对思维参与的重视。在我们学到6A中的“Ben’s Birthday”时,学生很积极,争先恐后地要表达自己收到过的生日礼物以及想要的生日礼物。在让学生对这一话题进行了几分钟的交流之后,我用多媒体放出了几幅图片:年轻的父母带着蹒跚学步的孩子在公园;母亲在灯光下伴着孩子学习;父亲弯着背,用自行车载着孩子在大雨里穿行……伴着柔和的音乐,多媒体上缓缓出现了几句句子:When’s your mother’s birthday?When’s your father’s birthday?What does your mother want as a birthday present?How about your father?教室里很安静,很多学生都沉默了。在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之后,我布置了那堂课的课后作业:围绕最后的四个问题,写一段话。语篇的输出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学习的过程,不就是克服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吗?
  三、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构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往往“事倍功半”。比如很多老师都喜欢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表演式参与――在课上让学生表演准备好的对话和短剧等。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学生的主动参与,但它的出现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目的:示范;检查;作秀……
  一次,我在五年级执教公开课“A new house”,在这一课时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Where is the mouse?”,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卧室,卧室里面有一些家具和摆设,其中包括本课所学的:lamp,bed,telephone,sofa,还有一只跑动的老鼠,要求学生利用本堂课学习的表示方位的单词:on,in,behind,under……进行提问,猜出老鼠在什么地方。由于是公开课,为了更好地掌控学生的行为,也为了给听课的老师一个完整的印象,我选择了分别让几位比较优秀的学生背对多媒体显示屏,进行猜测:“Is it behind the sofa?”“ Is it under the bed?”“Is it on the lamp?……”其他学生回答:“Yes”或者“No”。事后,我对这一环节进行了反思:如果说,以示范和检查为出发点的表演是有效参与的话,那么这一环节,进行有效参与的学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优秀学生,其他大部分学生的重复简单回答是无效的参与。可以说,他们的回答是为了配合老师的作秀心理而已,对于自己在这堂课中的学习成果,并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检验。所以,事后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我对这一环节的操练方式进行了调整:同桌操练。左边的同学伏在书桌上,进行提问:“Is it behind the sofa?Is it under the bed?Is it on the lamp?...”右边的同学回答,老鼠不停改变位置,同桌交换问答,最后统计结果。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又保证了参与活动的学生人数,提高了活动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小学生自身的一些特点:自我控制能力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所以,要求学生进行适度的被动参与在某些教学环节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是有效的,如拼写音节、背记句子等。但被动参与比例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适得其反。教师要考虑学生参与的节奏,既要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也要承认个体的差异。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采取不同的节奏,才能体现教学的平等原则。教师一方面要从数量保证学生的参与,但更重要的是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保证学生每一次参与都有效,保证每一项课堂活动都能收到积极效果。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装饰品和调味品,而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本性。活动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纽带,更是实现培养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创设情境,猎奇引趣,活跃课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精神,实现由浅层次向深层次、行为参与向思维参与的过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