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万丽红

  摘 要: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由于受传统灌输道德模式的影响,一味强调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只重视学生对社会既定的道德准则、规范的服从,而忽视了道德的本身含义――人的主体性。选择以培育个体的自主选择道德人格作为我国当前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取向,是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可以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一是完善学生的道德自我意识,二是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关键词: 青少年 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 培育方法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由于受传统灌输道德模式的影响,一味强调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只重视学生对社会既定的道德准则、规范的服从,而忽视了道德的本身含义――人的主体性。这种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多数是缺乏独立性、责任性、关系性、超越性等道德人格异化的人。而任何真正牢固的、充满活力的道德品质不是说教、灌输出来的,而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世界中通过不断地道德选择、自主建构形成的。面对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的21世纪,人们不只时刻面临着选择,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选择。所以,选择以培育个体的自主选择道德人格作为我国当前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取向,是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
  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作为新时期我国道德人格的具体实践形态,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学生进入社会道德生活以后,不断处理道德冲突,进行道德选择的过程中通过个体自主选择、反思体验、自主建构而形成的。斯迈尔斯认为:“品格的塑造需要经过持续不断地在自我反省、自律和自我控制力等方面的锻炼。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许多的犹豫、踌躇及暂时的失败,同时还要与困难及各种各样的诱惑作斗争并克服它们。”[1]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生成与发展。
  一、完善学生的道德自我意识
  道德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道德自我意识对道德人格发展具有反馈和调节作用,它促使个体不断地反思自己,朝着对自己有益的方向去建构自己的道德人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教育和引导。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自尊心。首先要保护青少年的自尊心,使其尽可能不受到伤害,增强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与毅力。教育者要有计划地让他们经常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道德生活,使其在各项活动中有所表现、有所收获,从而满足其自尊心。
  (二)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首先,它需要教育者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地投身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卑是由于不适当的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消极情感。要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就必须让他们树立自信心。青少年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行动的目标,从小事做起,积累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强自我价值感。
  (三)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地规划行为目标,主动地调节自身行为,积极地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的过程。教育者要鼓励青少年加强自我修养,不断进行自我塑造,达到完善自我、健全自我意识的终极目标。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是一个“新我”形成的过程,从“小我”走向“大我”,从“昨日之我”迈向“今日之我”、“明日之我”。因此,青少年应把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意识贯彻到每一个具体的行动之中,从点滴小事做起,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能动性,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制力,在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二、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我认为,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的提高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科学的德育理念、较高的道德认识水平和良好的道德意志力及道德决断力。因此,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就是要求教育者以民主、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地对道德冲突进行分析、判断,同时,珍视他们的道德思考,宽容他们的某些失误。一个民主、宽松的空间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自主进行自己的道德选择,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也只有在以自主为基础的道德选择活动中才能逐渐形成和提高。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不管。道德教育毕竟具有方向性,要通过价值引导使学生明确应当获得某种可贵的品质,教师要合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加强道德选择的指导、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引导。
  (二)改革德育内容和方法,提高道德认识水平。首先,在德育内容上,要打破以教科书和教学大纲为中心的僵化局面。也就是说,要尽量避免将已有的道德思想体系、规范当做固定不变的教条。要将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相关的道德准则、规范纳入教育内容。其次,在德育方法上,教师应当这样做:一方面,要创造一定的道德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对话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道德选择意识与能力的形成、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对话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合作的教学,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2]
  (三)重视德育实践活动,提高道德意志力和决断力。一般来讲,个体道德认识水平越高,道德选择能力就越强。但个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其道德认识水平。它还需要个体具有坚定的道德意志力及决断力。这是因为个体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稳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道德决断力和意志力。在德育过程中,除了对学生日常道德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外,德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成学生道德决断能力和意志力的提高:一方面,创设情境、锻炼学生。“教师可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两难道德选择提交学生评价或以短剧方式让学生参与扮演,加以讨论,这种模拟实践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其道德决断力”。[3]另一方面,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道德践履活动,如爱心募捐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为了提高活动的实效,教育者应当做好活动前的设计、活动中的辅导及活动后的总结,对学生个体在道德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并突出对个体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实践证明,个体对自身及社会的道德责任感越强,其道德意志力就越坚定。
  
  参考文献:
  [1][英]塞缪尔・斯迈尔著.聂永革译.品格[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0.
  [2]刘庆昌.对话教学初探[J].教育研究,2001,(11).
  [3]赵后起.试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