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的人格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各科的课程标准中,历史课程在实现班级管理德育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历史教学以“进度”为灵魂,以“知识点”为生命,一切都为中考,而后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历史教学多年,且当班主任的我一直在反思:学究竟学到什么?教究竟又教什么?下面我就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时代感,根据新课改要求,从学科的性质出发,结合班主任工作,探究历史教学的人格培养。
一、教育目的认知和历史学科的育人优势
教育的根本就是育人。但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的认识上产生了偏颇,而且本身的教育行为越来越倾向功利化和实用主义,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只是传授知识,指导应试方法、技能,而忽略了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例如,2018年12月31日湖南衡南县三塘镇初一学生用铁锤亲手结束自己的亲生父母,发生悲剧,家庭教育成为社会热议,甚者口诛笔伐。青少年弑亲极端事件仅仅反思的是家庭教育吗?家庭环境的优劣、父母榜样确实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正确引导青少年个性发展,培育健康人格等主要靠学校教育,所以学校教育也需要反思和警醒。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历时多年,对全国500多个班的两万名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概括起来就是,缺乏健康的人格。一个健康人格的形成直接决定于两个環境:一个是家庭教育环境,另一个是学校教育环境,而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历史课堂在塑造人格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学科显著的育人优势。初中历史,会涉及到各类历史人物,对学生的人格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感染。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充分利用历史课的育人优势,以历史课为主阵地,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灌输善良的品质,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育人目的。
二、初中历史的教育定位
中学阶段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而历史学科既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更要凸显学科特点重视历史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初中历史教学任务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达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共识。但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以知识质量为中心,片面强调学生中考分、平均分、及格率、升学率,坚持精英教育原则,忽略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教育,教学难度和教学要求越来越高,把每个学生当做考试工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则过分强调把青少年按统一的模式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很少论述由学生的个性出发,为其制定发展目标,系统地长期对之因材施教,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这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现代教育理论相悖。根据布卢姆的教育首要功能是发展个人,这就需要重新定位教育的重心。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历史。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赵亚夫先生认为:“第一,我们所教授的学生学习的‘历史’”,其学问本质是人文科学,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学科,最关心人是精神世界。第二,作为基础教育范畴内的历史教育,其学科属性是教育学科,所以它必须关心教育和心理方面的问题。第三,根据上两点,初中历史教育必须反对“知识中心论”,单纯的“养善主义”,也必须反对变相的“知识主义”,即所谓的‘能力主义’。“知识教育是基础,人格教育是核心,文明教育是相对人一生的终极目标。”作为历史学科教师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育人优势,牢牢抓住历史教育的定位,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挖掘教材资源,渗透人格教育
历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格教育素材,在课堂上进行对学生德育教育,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如在七年级历史教材诸子百家的教学中,我在讲孔子时,特别强调爱心、宽容,着重介绍他的“仁爱”思想。孔子明确指出:“仁”的核心是“爱”,爱包含着尊重,要求尊重每个人的人格,人正是与别人相亲相爱的关系中,才真正确立起做人的价值,认为实现“仁”的消极方式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在今天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谓之“道德的黄金体”实现“仁”的积极方式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由此,在教学中可以推及教育学生不仅家庭是一个爱的海洋,而且邻里、朋友之间也是爱的海洋。通过爱的教育为学生的未来播下行为之种,让学生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合作。以司马迁受辱后著千古名著《史记》的励志故事为例,迁移到学生的人格情感教育,教育学生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与失败,哪怕一生都平凡,也会是人生的喜悦者、成功者、胜利者。历史教材中有关人格教育的素材很多,教师要多挖掘,充分发挥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从而为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历史教学中应结合学,结合人格可塑性,在学生求知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历史人格教育资源的优势,使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使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历史课堂的人格教育实施方法
历史课堂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组织和安排,当教师开始历史课堂教学时,可以借助难度适中、合理的问题以及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展开,并将人格教育渗透其中。教师在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富有真实感;如果教师不能为学生进行解答,则应坦诚。课堂外,教师应多举办和课堂内容相适应的课外活动,例如,关于历史知识抢答赛、关于历史事件看法的辩论赛、有关历史资料的搜集展览活动以及有关历史故事的讲述等。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就可以借用这些真实的历史资源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自信心就提升,对于独立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改革强调历史课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是教育现代化的中心内容,也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要求,作为班主任的历史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个契机,改革传统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格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理想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公德和对人的理解与宽容。只有将历史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将育才与育人相结合,才能解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才能扭转教育的偏差,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81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