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刍议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历史图片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历史教材在编写和课程考核中,极大地增加了历史图片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学会结合历史图片,习得历史知识。文章从导入运用、联想比较、启发升华三个环节,浅谈历史图片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学历史;历史图片;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3-0076-02
  历史如同一面铜镜,见证着人类过去的种种,并时刻提醒今人,以史为鉴,科学发展。但独特的学科性质,使得历史的学习,需要依托大量的史学材料,而历史图片则毫无疑问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学科需要培养学生解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并借助历史图片,提高学生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历史情景想象。如《侵略与反抗》这一章,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了19世纪中期,中华民族遭受的种种压迫及炎黄子孙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的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抗争,展现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教师可结合历史图片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其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决心。
  一、导入运用,激发学习兴趣
  古代学者郑樵曾言:“古之学者,为学有要, 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图片,是历史的第二语言,它较为客观地记录着历史事件的原貌,将复杂的历史知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形象性。初中阶段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图片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而丰富的历史文物图、人物图等,似一张张无声的碟片,诉说着往昔的历史故事,能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历史图片的新鲜感、好奇感,巧妙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的导入,就可以从一张图片说起,设计如下导入:
  “2010年,中国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牛首铜像,吸引了数十万中国人的目光。时值火烧圆明园150周年,如果说牛首的回归,见证着新中国的发展,那么它的被盗,就让我们想起那浓烟阵阵的往昔岁月。” (多媒体呈现牛首铜像的图片)
  借牛首照片的展出,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启《火烧圆明园》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图导入,生动。
  而《鸦片战争》的导入,则可以借助一幅罂粟花海的图片展开:
  “同学们,这是一片罌粟花海,美丽的花瓣在风中摇曳,然而这柔弱娇美的花朵,曾如一把利剑,刺向了风雨飘摇的中国。今天,我们将学习一段由罂粟花导致的战争历史,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本,走进《鸦片战争》。”
  借罂粟花的图片,导入课文,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美丽与利剑,形成了情感上的反差,为后续鸦片战争屈辱历史的学习,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以图导入,高效。
  历史图片在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利用历史图片创设学习情境,将理论性强的历史知识与生动形象的历史图片相结合,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二、联想比较,增强理解能力
  黄牧航先生认为:“任何图片,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图片与所有的文字、人物、事件一样,一经产生就已经成为历史,它的身上就直接或者间接地带有历史信息。”历史图片直观地传递着历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图片中蕴含的信息,比语言文字叙述更简洁、鲜明、生动和真实,通过历史图片,学生更容易感知历史。而数张历史图片组合在一起时,往往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教师可以将圆明园毁灭前的照片与圆明园毁灭后的照片同时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从金碧辉煌的中国园林到破旧不堪的断壁残垣,强烈的视觉反差,直观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束手无策,加深了学生对列强罪行的理解。一组照片,使得历史课堂做到了无声胜有声。
  历史图片具有直观性,记录了过去的历史,是过去历史的有效证据。 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的图片和一幅创作于19世纪末的《时局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看似是列强与义和团之间的矛盾,但一幅《时局图》却生动地揭示了列强瓜分中国利益的虚伪本质,英、俄、法、日、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分别以犬、熊、蛙、太阳、鹰为代表),以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实行了烧杀抢夺、分割土地的土匪行为。两图一对比,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蛮横虚伪的英美列强,跃然于眼前,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惨状也深刻于学生心头。
  借图片组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升学生观察理解图片的能力,同时以方法教学,启迪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深度解读能力。
  三、启发升华,重视情感熏陶
  历史课程的学习,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知道历史常识,记住些许历史典故,更在于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处处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其树立家国意识,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日甲午战争》一课,涌现出诸多在列强面前不畏生死、为国捐躯的爱国英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善于利用历史图片,引导学生体会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英雄为国从容赴死的伟大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出示邓世超和黄海激战的图片)
  师:同学们,图片是有声音的。请大家仔细观察黄海激战图,结合书本的介绍,说说你的耳边可以听见哪些声音。
  生:我的耳边可以听见中日交战时的轰鸣声,大炮与战船见证了这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生:我可以听见日本侵略者的嘲笑声!瞧,他们又在说,盛唐的辉煌早已远去,现在的中国,只能屈辱地任人宰割!
  生:我听见了中国士兵的叹息声,这是一场敌我双方实力悬殊的战争。虽然设备与经验远落后于列强,但我国的军队仍然从容赴战。
  生:我可以听见邓世昌冷静指挥致远舰的声音。炮火轰鸣在耳边,但战士亦有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决心。
  师:是呀,明知道前路荆棘、九死一生,以邓世昌为代表的中国海军,退缩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他不仅没有选择退缩,他还选择了什么?
  生:冲锋陷阵,迎战敌舰!
  生: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
  师:此时的邓世昌不害怕吗?他的心中又会想些什么?
  生:他会想,中国人民可以战死,但绝不会投降!
  生:在华夏土地上,仍然有许多血性的中国人,不畏生死,从容赴国难!
  看似小小的历史图片,但教师稍加点拨,就能借图片打破历史学科“过去性”的局限,帮助学生酝酿历史感觉,塑造历史形象,升华历史情感。
  总之,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需发挥历史图片的重要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能力,并通过图文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   袁   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9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