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索怀军
摘 要: 随着教改的深入,大多数教师越来越适应新的语文课标要求,课堂氛围有了很大改善,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教学效果日益增强,但我们还要清晰地看到,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还有许多误区,有待我们去改善,以期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课堂教学 误区
在新的课标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授课方式有了很大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步被取缔,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勃勃生机,师生互动的模式基本形成,师生的思维进一步活跃,师生关系实现了真正的融洽。由此可见,新的教育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需要,成效初现。在我们肯定成绩的时候,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几个误区,有待我们进一步解决。
一、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现象普遍存在
语文课堂教学,客观来讲是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从当前一线教师的教科情况看,教师们大都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特别是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太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更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课文内容一带而过,根本不讲解字词难点,忽视基础知识积累,反而跨过课文做出了许多引申和发挥,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长此以往,语文教学必将走向另一种悲哀,即学生基本的语言问题都不能过关。
二、以“问”代“灌”、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依然存在
新课标的实施,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清除,但不可忽视的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应运而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满堂问”简单说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有时甚至一问追着一问。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这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突出教师的地位,以教师预设好结论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是一种强引灌输方法,与“满堂灌”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形式改变了,与新课程理念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找准切入点,覆盖全文,真正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智,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带领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
三、热闹偏离主题是没有实效的
新课标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热闹是语文课常见的现象,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语文课堂教学生机盎然。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收获丰硕呢?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章本身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则无异于本末倒置。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然而,用心、仔细地阅读却是语文学习获益不可缺少的根本所在。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四、课堂教学中“务虚”大有人在
从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为了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奋点,采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目前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有很多问题不容忽视。例如课堂上小组讨论时间较短,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新课程理念提倡将讨论引进课堂,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只有学生讨论了,“参与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没有架空。只有学生“有效讨论”了,这节课的教学才真正具有意义。讨论既是学生的资源,又是教师的资源。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在同伴的帮助下,激起学习的兴趣,受到不同的启发与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充分理解教师对课程的讲授。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从学生的讨论里发现新的问题,完善自己对学生的引导。真正的讨论,应该是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同时也要参与其中。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课目标的不落实,搞花架子,忽视了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如识字教学、词句积累及其运用,等等,都难以落实。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反馈,没有实质性的评价。而大多仅仅是笼统的赞扬,它无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五、盲目引进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动画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将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语文课是语文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学生只能通过语言文学才会理解、体悟、想象。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为了“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智霞.试论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及对策[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04).
[2]金红.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及对策[J].华章,2010,(06).
[3]丁颖.重审语文学科特质,实现高效语文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