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累 阅读 写作 评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惠琼

  摘 要: 作文教学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研究中职作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贯彻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文章阐述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观察生活为基础,把阅读、写作、评改相结合”这一套作文教学方法,并阐述了具体操作的方法。
  关键词: 中职作文教学 积累 阅读 写作 评改
  
  语文教学就是听、读、说、写能力的培养,它们之间既各有其专门训练,又互相关联,最后归结到作文上。因此,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实际的作文教学情况是令人堪忧的。从教的方面看:一是领导者不够重视,许多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希望能从一些富有作文教学经验的教师身上取经,毕竟,理论和实际操作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非常少。再者,领导者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似乎也仅仅局限于在考试时把作文的分值提高,平时的作文指导是散乱的,缺乏系统性。二是有些教师在观念上不够重视,把作文教学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作文指导和训练偏少,甚至放任自由,让其自生自灭。从学的方面看:很多学生都害怕写作文,一听到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么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太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如何解决中学生写作难的问题,下面我从教与学的角度,谈谈看法。
  一、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1]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学生生活在社会中,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群体中的分子,因而让他们从身边发生的事、从家人朋友中发掘教学材料比教师强输硬灌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学生关注和思考的事物,大至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空气、水资源等,小至自己家中琐事或自己与同学发生的小纠纷,教师只要能充分启发学生利用所占有的教学素材,通过课堂的引导,就能把写作与观察生活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多数不会写作文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毛病:对于生活周边的事物,只是看见了,并没有观察。教师要做的正是改变这一点。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让课堂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学生才不至于在写作中无话可说,语言干瘪,内容空洞。
  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注意到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学生也已从道理上知道观察生活的重要性,然而对很多的生活现象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熟视无睹,追根求源,这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并使他们对生活有独到见解而产生写作的冲动呢?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宋代著名诗人梅圣俞诗才出众,人们惊叹他身上有“诗魂”。一次乘船,同行人发现他无论吃饭、走路,都若有所思,有时正做一件事情,突然停下来,拿起笔在纸上写点什么,然后放入一个布囊。同行人不免感到奇怪,趁他不在时打开他的布囊,发现里面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纸条,记着他随时捕捉到的“佳句”。原来“诗魂”得之于“锦囊”。这个例子正好说明不断积累和善于感悟对写作的重要性。只要学生正确地去思考生活,明晓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曲折性,不断感悟,认识就会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才能真正地解决作文源头的问题。
  二、阅读作品,扩大见闻,丰富知识
  (一)营造读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2]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在名言收集到后,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的墙上。
  其次,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欢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最后,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一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主要是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三)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3]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为这个积累本起个名字,坚持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三、加强写作训练,培养写作技巧
  (一)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教师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以培养学生的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在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又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运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们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必须强调在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二)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要让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在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以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时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三)多写片段,多记日记。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若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职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4]倘若学生平时能这样去做,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则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应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能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四、重视评改,提高作文鉴赏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事各行各业的,都要求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然而,学生的作文写出来以后,批改却是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家长、学生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认为这样的教师才是最负责任、最优秀的教师。这一切,就像锁链一样紧紧捆住了老师的手脚。事实上,语文教师加班加点,辛辛苦苦批改出来的作文,学生大多数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至于批改的道理,却很少认真琢磨,使教师白费功夫。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5]
  当前教育领域的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批改也应该改变过去少慢差费的做法,打破常规,走改革之路。对作文评改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抽查和点评为辅的评改方式,是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办法。这种办法完整操作可分为课前准备、学生评阅、教师点评几个阶段。
  课前准备:从学生作文中各抽出好中差样本若干。同时,让学生明确本次作文要求及评改等级标准,将范文及评比标准一并打印,上课时发给学生。评比一般分为四个等级:
  A级――立意新颖、深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流畅;书写美观,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B级――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清楚;语句通顺;字体端正;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C级――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字迹清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合计不超过四处。
  D级――中心不明确;结构混乱;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字迹潦草,用字、标点错误较多。
  这个标准具有广泛性,每次评该都可以采用,如果具体作文有具体要求,就可在此基础上作适当调整;在每个等级中再分上、中、下三等,如A级可分A+、A、A-,这样可以给学生以准确的定位。
  学生评阅:将范文按差、中、好的顺序,依次由同学们来讨论,让学生评出每篇文章的等级并说明原因。要指出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如何评阅进行指导。
  教师点评:在学生互改后,教师再从每班抽出四分之一进行检查,看学生的评定是否合乎客观实际,评定的等级能否让被评者心服口服。对于评定优秀者,给予表扬;对于评定有出入者,找其面谈,指出问题所在。这种点评,教师初次抽查本数可以多些,待训练成型后,可减到每班八分之一。以上三步,基本完成了作文评改的一个循环。
  集体评改和学生互改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他们少做很多重复的无效劳动,大大地缩减了作文批改的周期。以往一次大作文收上来,两个班的作文,教师最快也要两个星期才能反馈下去,如有其他工作稍一耽搁,一个月才能批完。这么长时间才批改完作文,学生早已没有了新鲜感,更无修改的兴趣了。学生作文的长处得不到肯定,文中的错误、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作文水平难以提高。而用集体评改方法,一周即将作文反馈给学生,学生写作的新鲜感依然存在,兴趣也高,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基本能比较全面地说出一篇文章的优劣。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让他们多观察生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观察生活和阅读中获取写作素材,在积累丰富的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通过模仿,培养文风,通过勤练――多写日记,多写片段,培养自主写作能力;完成写作后,引导学生进行评改,在评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样,读写结合、以写促读、评写结合、以评促写地进行语文作文教学,学生就能较快获得写作材料和掌握作文的基本技能技巧,从而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参考文献:
  [1]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北京教育出版社,1955.
  [2]布鲁纳.教育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出版社,2000,1.
  [4]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8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