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健
摘 要: 多媒体是师生之间教与学中的一个手段、一种辅助形式。多媒体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展开,在出示时间、量的多少、出示的速度、内容的条理性等方面,都应注意一个度,分寸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与长处,提高课堂绩效。
关键词: 多媒体 课堂教学 “恰到好处”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课堂教学形式发生着越来越多的变化。现代化的投影、中控、音响与网络系统,装备教室,改善了教学的硬件建设。在时代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学校的培养下,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大变革。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老师们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更新形式,改变知识呈现方式,设置新颖别致的学习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相较传统历史教学而言,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针对性、大信息量、大容量性、图文声像并茂性和情景再现性等种种优势,有力地推动了新课程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实施,课堂教学绩效不断提高,因而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多媒体日益成为老师们上课最好、最常用的媒介与手段。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在听课学习、与学生交谈、平时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误认为它是一种“全能”教学工具,不管是什么科类、什么课型、什么时间,都使用多媒体教学,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上好课;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强调在单位时间里给予学生尽量多的信息,这样大信息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无所适从,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结果是学过的知识像过眼烟云,缺乏独立的思考与运用的时间,学生成了贮藏知识的容器;运用计算机虽然也能呈现板书,但由于屏幕的限制,本来在黑板上可以整体体现的板书,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呈现,这就影响了板书的整体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等等。因而如何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效率,是在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情况下必须积极探讨的问题。
我认为多媒体只是师生之间教与学中的一个手段、一种辅助形式,而不是一个目的。因而多媒体应用要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展开,在出示时间、量的多少、出示的速度、内容的条理性等方面,都应注意一个度,分寸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与长处,提高课堂绩效。
1.把握信息呈现的时间,防止学生精力分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节课45分钟,学生的年龄不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不同,这样就要求老师采取一定的形式,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上,提高课堂的效果。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掌握。而一节课总是有一个过程,不可能都是重点与难点,因而多媒体展示的内容要与教学同步,该出现时出现,不该出现时出现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理解教材与学生,分清重点与难点,掌握出现时机与形式,做到“恰到好处”,提高效果。
2.限制信息传递的量,防止学生信息污染
多媒体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信息,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深化,这本是它的一个优势。但是不少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的侧重点,喜欢将能够找到的资料都堆上去,一节课播放十几页文稿,插入几十幅图片、几个FLASH动画,导入几段影视材料,播放几段音乐。这种不加选择与取舍的做法,会造成一种信息污染,使学生面对繁杂的信息无所适从,从而达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多媒体教学的材料选取要“恰到好处”,要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与重点,选择那些与课堂的知识点紧密相关的材料,消化重点,突出难点,帮助学习理解学习内容。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材料,即使很精彩,也要舍弃掉。
3.控制信息展示的速度,防止学生措手不及
在信息传递的速度上,多媒体远远高于传统的媒体。例如一段文字,如果用粉笔在黑板上抄,要花上几分乃至十几分钟的时间,但如果用多媒体课件,只要鼠标轻轻一点,立刻就能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多媒体这种传递信息的高效性,避免了传统媒体传递信息时不必要的等待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但是,这也会带来不良的效应。大量的文字、图片、影视、动画在学生的面前一闪即逝,就如走马观花,过后没有多大的印象。同时学生缺乏思维的时间,对材料理解不够。并且学生还要做笔记,需要更多的时间。因而我们要控制把握好信息展示的速度和节奏,切换与停顿要“恰到好处”,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消化理解、识记,并作好笔记。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对演示的内容和时间随时作出调整。
4.优化展示信息的条理性,防止学生思维混乱
条理清晰,是一节课的基本要求之一。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理解,并做好笔记;板书一个子目,讲解一个问题,学生便容易抓住重点,清楚地知道教师正在讲授什么问题;全部的板书都会留在黑板上,学生容易形成清晰的脉络。而使用多媒体平台的时候,如果让板书一闪而过,且不再重现,学生的思路就会混乱,搞不清到底学了什么东西。
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在使用多媒体平台演示各种资料的同时,用黑板、粉笔板书,这样既能发挥多媒体传递信息的优越性,又能利用传统板书容易做到条理清晰的特性。使用这种方法,在制作课件时很简便,制作流线结构的课件便足够了,将幻灯片按讲课的顺序一张张地拼上去,上课的时候点击鼠标,它便会一张张地演示出来,教师穿插着在黑板上板书,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样也有一些不便之处,教师上课时一会儿要跑到控制台前拨弄鼠标、键盘,一会儿要跑到黑板前板书,难免有些忙乱。两者结合怎样才能“恰到好处”,这是教学中必须研讨的问题。
5.提高信息刺激的有效性,防止学生刺激干扰
多媒体具有传递信息的多维性,它能使学生多通道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图片、文字、影视作品、音乐、动画,不同形式,对学生感官刺激不同,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遵循感知规律,合理运用这种特性,否则它便会变成各种刺激的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而教师要根据心理学的特点与知识的属性进行恰当选择,在恰当时期选择恰当的形式来刺激学生的不同感观,提高学习的效果。
6.注意信息呈现的清晰性,防止学生感受困难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班级教学的学生数量是多的,还不能实现小班化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让所有学生都能清晰接受到,不能让部分学生感受困难。图片清晰,大小合理;文字形体美丽,大小适中,不同的内容要用不同的字体来区分;颜色搭配合理,突出重点与难点;背景与画面与文字要对比鲜明;音乐质量要好,声音要大小适中。总之,要根据班级情况与教学的重难点,恰到好处地选择材料,提高多媒体信息的清晰度,防止学生感受信息困难。
7.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防止学生思维缺失
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常会采用这样一些做法:一是片面追求课堂的信息量,而导致时间匆忙,在演示的时候切换过快,学生还未来得及思考,便切换到另一张了。二是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逼真效果,过分追求课件的完美,从材料到结论,都向学生交待得滴水不漏,结果学生上多媒体课就好像看电视一样,形成一种思维的惰性。把多媒体课变成了“电脑满堂灌”,用演示代替学生的思考,将学生变成只管欣赏而不用动手动脑的“观众”,导致学生的思维缺失。
其实多媒体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必需的感性材料,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可以运用多媒体化的作业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等。总而言之,只要使用恰到好处,多媒体教学不但不会导致学生思维的缺失,反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所以我们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演示的内容不要过多,要留有足够的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二是演示的内容不要过于“完备”,不要什么东西都交待得清清楚楚,只要能为学生的探索提供足够的材料,能为学生的自我构建创设充分的情景便可以了,要留有足够的让学生思考的空间。
总的来说,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同时并存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情况与教学的重难点,恰到好处地选择多媒体的形式与内容,将其积极作用最充分地发挥,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不断提高教学绩效。
参考文献:
[1]张恭.电化教育的困惑.2007-4-24.
[2]杨小梅.让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
[3]吴君民.多媒体教学误区.
[4]乔万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正确运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0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