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阅读因研究而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就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意见与初步做法。
  一、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领阅读教学
  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仍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如介绍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这种千课一面的程式化教学,漠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阅读主体(学生)接受意识的研究、阅读心理机制的剖析,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而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发。当然,这里的阅读所指的是自然状态下的阅读,阅读过程主要是依靠个体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社会阅历来完成的,而教学状态下的阅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堂组织形式进行的群体阅读活动,除上述三者之外,还涉及阅读场景(特定时空、特定氛围)第四要素。阅读场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情绪调控和对文本的情景再现有着较大的影响,直接制约着阅读教学的成败。这一影响首先来自教师,来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课堂调控能力;其次来自学生,来自生生间的互动。由于课堂阅读处于一种群体的交流之中,更易激化情绪,诱发灵感,有利于阅读主体进入阅读的最佳状态。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研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境,组织问题,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鉴赏的认知策略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这两者之间前者是目的,是我们追求的理想阅读教学;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做好七步预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叶圣陶曾说:“预习实际是教师把学生领入读书殿堂,进入课文境界,开始阅读实践的第一步。”要使学生进入读书殿堂,必须做好预习的发动和指导工作,一般可按“查―定―找―释―分―结―疑”七步引导学生预习,具体来说,就是:
  查: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必要时,由教师简介。
  定:依据思想内容、单元训练重点、课文特点、课前预习提示、课后思考与练习五方面定学习目标。
  找:找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用红笔标出,并设法记忆。
  释: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生字词语及重点词语,并注意巩固。
  分:理清作者思路,按一定的顺序分段、定段意。
  结:归结课文主要内容,粗略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及写作特点。
  疑:列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经过这样的预习,达到生生间交流、师生间交流,在民主、和谐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学习知识,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阅读兴趣陡增,对课文内容一遍又一遍地熟悉,也加深了对课文信息的吸收。教师通过检查,获取学生预习信息,再进行分析处理,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及教学的空白点,改进教学程序,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语言的内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拓展阅读空间,追求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在教学中大胆地引导学生由读向述、唱、画、演、问、比、思、写等方式辐射,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从而使阅读教学课堂成为展示学生才华的空间,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场所,追求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读述结合。把学生自读课文与指导复述结合起来,即把朗读、默读、速读与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相结合。有时还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小小解说员、小记者等角色,对课文内容进行创新型复述。如教学《故宫博物院》时,我把自由读、默读与详细复述、概括复述相结合,让学生当堂熟悉课文,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又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让学生当小导游,使其既熟悉课文语言,又激发学习兴趣。
  2.读唱结合。把指导阅读理解同音乐演唱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加深对课文的领悟,提高理解能力。如在教学《黄河颂》一文,在运用朗读、读思、联想等方法的同时,让学生聆听、跟唱《黄河大合唱》,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3.读画结合。把读与绘画结合起来,在读中或学生自画、或教师画、或师生共画、或展示现成图画。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师生边读边画,画后对照诗文复述图意,再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复述图意。这样把抽象的语言变为形象的画面,用生动的画面来丰富课文的内容,强化想象,加深理解。
  4.读演结合。把阅读和表演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或教师独演、或学生自演、或师生共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可通过师生共演或学生自演来领会课文内容,体会语言之魅力。
  5.读思结合。把阅读和思考、联想、讨论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及生活阅历加深认识,于思接千载、钩前联后中拓宽视野,在师生共议、争鸣辩驳中交流心得。
  6.读比结合。把阅读同比较相结合,在阅读中或换词比较或缩写后与原段相比较,或数篇课文相比较、或比较课文内容的相似点,或比较课文艺术手段的不同点。
  7.读写结合。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或仿写、或扩写、或补写等,实现读写迁移,理解语言,内化语言。
  总之,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核心,以读为本源,抓住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律,落实新课程理念,努力促进学生阅读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多种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并于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5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