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主质疑,学会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秋英

  传统的课堂在导入新课以后,总是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的活动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完全随着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一旦自己拿到一篇陌生的短文,头脑里却是一片混沌,因为他们失去了阅读思维的拐棍(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根本不知道这时该想些什么?看了课题受到了什么启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首先要改变这种传统的目标教学观念和机械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明确教学不再只是学生学会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会求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唤醒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由依赖走向独立。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启发学生质疑。
  1.抓过渡句引导学生质疑
  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也作了高度概括,收到了提纲挈领的效果。我们可借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伟大的友谊》第二课时,复检要求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此引出过渡句,然后教师作必要的引导:从这个过渡句我们知道课文是从两方面来叙述他们之间友谊的伟大,(导读)一是(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二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帮助,亲密合作)。我们再读第一方面,问:读了这一句话,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稍一迟疑,一双双小手便举了起来:“老师,我想知道恩格斯为什么要热忱地帮助马克思?”“马克思的生活到底有多困难?”有同学甚至说:“老师,我想知道马克思在困难的环境下是怎样对待工作的?”学完这一部分,教师小结:因此我们说,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导读)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然后教师问:读了这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学习第三部分应重点思考什么问题?由第二段学习为铺垫,这一次学生很快就纷纷举手,有同学说:“老师,这一段应重点思考,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是怎样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的?”很显然,后一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更便于学生自学思考。老师在肯定两位同学的基础上,在比较筛选后,再作适当的完善,要求学生用“――”划出有关语句,用“。”圈出重点词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在展示自学思考题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诱导组织的作用,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取知识。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如《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等。
  2.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不少文章题目即是理解其内容的钥匙,只要我们从题目入手,就可以找到处理教材、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办法。有的题目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的概括,我们一看课题,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一目了然,如《草船借箭》、《将相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类课题质疑。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在出示课题后,就可以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将是谁?相是谁?将和相之间究竟有什么矛盾?后来又是什么原因令他们和好了?这些问题正揭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课文所要反映的中心。
  3.抓首尾引导学生质疑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先出现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读后说说从这两段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又激发学生质疑:读了这两段,你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这时同学们便又提出:为什么“我”看到梅花就会想到外祖父?“我”为什么每次看到梅花手绢就想到它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为什么外祖父送梅花手绢给“我”?接着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以上问题,当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时,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也都迎刃而解。
  4.抓看似矛盾处引导学生质疑
  有的课文中暗含着一对对“矛盾点”,而这“一对对矛盾点”恰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通过品位、对比、判断重点词句,寻找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一对“矛盾点”,从而为全文的学习打开“突破口”。
  比如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有位老师这样教学:
  师: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一块怎样的麦田里拣麦穗,能找到词说明吗?
  生(齐答):沉甸甸、到处……
  师(高兴):很好――“沉甸甸”能说明什么?(学生一片沉思)
  生1:沉甸甸能说明麦粒都很饱满!
  生2:说明今年麦子丰收了!
  生3:说明麦田里的大麦穗有很多!
  ……
  师(兴奋):同学们说得很好,在这满是大麦穗的麦田里,弟子们的收获是怎样的?能找到一个词吗?
  生(很快):两手空空。
  师(板书这两个词):根据这两个词,脑海中会产生什么疑问?
  生1:在丰收的麦田里,为什么两手空空?
  生2:麦田里有那么多大麦穗,怎么会一无所获呢?
  ……
  在此案例中,教师巧妙抓住文本中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的一对“矛盾点”(沉甸甸――两手空空),并辅之以引导、启发,让学生在脑海中产生疑问,接着顺学而教,直奔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本文的重难点突破,奠定扎实有效的开端。
  在以上教例中,由于找到了教材合适的切入,学生爆出了思维的火花,提出了一些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高质量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师生以此为目标,在读读议议中深入体悟文章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积极鼓励学生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开始,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显得更为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