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九年级化学课本的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盛

  摘 要: 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初级阶段,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内容、阅读的程序、阅读的方法”四方面谈了化学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以帮助学生逐步培养化学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化学阅读习惯。
  关键词: 九年级化学教学 化学课本 阅读
  
  “阅读能教给人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由此可见,阅读应是学习中的重要技能,也是一种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那么,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培养化学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化学阅读习惯?
  一、明确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重要性
  据教育心理学家研究:中学生70%―80%的学习时间都用在阅读上,但阅读的水平并不高,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化学学习中,阅读好课本应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课本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又是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因此,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能充分发挥化学课本的作用,主动获取化学知识,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理解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把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并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对其自身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理清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内容
  化学课本所展示的基本内容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依据,其大致可以概括为标题、概念和定律、例题、实验等几部分。所以,学生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
  1.标题。“标题”是章节的概括、本节的宗旨,由此入手阅读可以把握学习目的。如“奇妙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要学习的具体物质,“奇妙”指出了学习二氧化碳这一具体物质的内容是二氧化碳发生的奇妙变化(奇妙之一:空气中的CO2保持相对稳定;奇妙之二:CO2的“三态”变化;奇妙之三:CO2与H2O发生的“变化”)。这样的阅读目标明确、内容具体。
  2.概念、定律。“概念和定律”的表述具有文字简洁明了、精炼准确的特点,阅读时要咬文嚼字,细心琢磨,并注意勾、划、圈、点。例如“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在这一概念中,只要抓住句中要点“生成新物质”,就容易把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对物理变化的概念就不言自明。让学生这样逐字逐句地理解,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例题。“例题”主要展示解题步骤、关键词语、解题格式。例如“计算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书中解答道:先查出“H、O”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再计算出“H、O”元素的质量比。从“先”和“再”两个字可以看出:第一步依据的是化学式和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第二步依据的是构成水分子的各原子质量关系,就是组成水的各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读懂“H2O”的含义,它能表示每个“H2O”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也应当是说每18份质量的水中含有2份质量的氢元素和16份质量的氧元素。这样的阅读能让学生分清步骤,找出关键词语,弄清各步骤的依据。
  4.实验。“实验”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供感性材料。所以,虽然课本中的实验内容一般用小字,但并不是说明它不重要,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使用仪器、操作过程、观察的内容和部位这几方面。
  三、熟悉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程序
  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与一般阅读程序一样,学生在阅读时需要积极思维,有的甚至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另外,还需要高度概括所阅读的内容,用易于接受的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所以,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可概括成“整体―部分―整体”的程序(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究、整体理解)。
  1.全面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粗读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全面印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问题上,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来。
  2.抓关键。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学生要抓住关键重点研究,特别是教材中的重点和关键词语要认真琢磨。例如,“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这一概念,只要抓住“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这几个关键字,就容易掌握“氧化物”的定义了。如“KMnO4”和“KMnO2”是氧化物吗?显然,“KMnO4”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KMnO2”是氧化物,它符合氧化物的定义。
  3.理思路。学生在读书时要积极思考,逐步突破难点,掌握重点,阅读后要掩卷而思,进行系统回忆,理出一章一节教材的纲要,即知识线。例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一节可提炼成分子的存在―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观点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三个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线。根据知识线去回顾,形成网络,有利于复习和作业时知识再现。
  四、分析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方法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常见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语意式”阅读。这种方法适合于新授课的预习,要求对课本内容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对重要概念、结论,以及关键的字、词、句作出必要的标记,并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例如,学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元素”这一节内容时,学生阅读后,应把本节内容分成三大段:(1)元素的概念及其引入;(2)运用元素的概念讨论物质的组成,建立单质、化合物的概念;(3)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认识元素的存在形式。经检查,通过这种阅读方法,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较系统地掌握课本内容。
  2.“提纲式”阅读。这种方法适合于课堂学习,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分清主次、重点和难点、列出提纲,学生可依提纲阅读。例如,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内容时,教师可列出下列阅读提纲:“(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核是有哪些粒子构成的?(4)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有没有质量?质量各是多少?(5)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怎样确定相对原子质量?”这样列提纲可为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提供线索,指明自学的方向,暗示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实验式”阅读。这种方法适用于实验内容,可边实验、边阅读。例如,铁生锈条件的研究性实验,学生可先阅读实验内容,然后亲自做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后,再阅读与实验有关的课文。学生通过实验式阅读可以改变做实验时心中无数,手忙脚乱,不注意观察现象的不良习惯。
  4.“图文结合式”阅读。这种方法主要针对教材中的大量插图。阅读教材时,学生要把插图同文字叙述结合起来,学会读图并理解意义,做到有图必用,以文释图,借图释文。例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一节中,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形象直观地说明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种插图把微观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很难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样的图文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从慢速度到快速度、从低要求到高要求、从扶着走到放手走的训练,逐步使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得到稳步提高。再加上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和巩固,学生学好化学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