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挖掘, 合理利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仲霞
摘 要: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教学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物理教学带来很多机遇和挑战。课程资源层出不穷,物理教师要合理选择和利用好各种资源,使物理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接触物理、学习物理,使得现代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知识接受与能力培养并行。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课程资源 生活资源 多媒体辅助 物理实验
物理来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认识物理规律,学生才会学得深刻,学得有兴趣。生活中的物理教学素材,诸如饮水机、遥控器、节水龙头、微波炉、电视机等都能成为教学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直接来源于生活,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此外,随着信息化教学、网络教学的不断增多,好的教学资源层出不穷:大量的书籍、图册、光盘,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优秀的教学课例。各种课程资源如果应用恰当,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信息量,增强视听效果,有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改变原有课堂形式单一的缺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应用不当,就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冲淡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关注,影响学生消化吸收。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挖掘和使用各种课程资源。
一、合理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自然界中的物理知识层出不穷。“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现代物理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要求物理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熟知的生活实践基础上,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在积极主动的教学参与中体验到物理知识的存在,认识到物理规律的必然,也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好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1.巧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程资源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它包括教材和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因此,物理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校内的课程资源,而且应关注校外的物理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在校外的课程资源中,家庭课程资源和学生关系最为密切,也最为丰富,利用好家庭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
在家庭课程资源中,家庭物品天天与学生见面,学生对它们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在教学时教师将教学与家庭物品挂上钩,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的激发,相关联的物理知识,学生就能牢固掌握。如:电水壶是常见的家庭用品,电水壶上包含了许许多多的物理知识,学到相关的物理知识都可以用到它:三孔插座(家庭安全用电)、壶嘴和壶身一样高(连通器原理)、手柄较宽(压强)、电水壶烧水(电流的热效应)、手柄用塑料做(热、电的不良导体)、烧水时壶嘴上方冒“白汽”(液化)等。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相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会大大地提高。
物理的核心是探究。家庭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为学生进行物理探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家庭中的现象进行相关的探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知能力。如:热水瓶的瓶塞为什么蹦出来?寒冷的冬天,水缸里的水结冰了,腌菜缸里的水为什么没有结冰?座便器为什么能自动进水断水?这些生活现象都可以让学生去探究。
2.善用自然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熟悉的自然界,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能激起兴趣的联系实际的物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视角审视自然现象中的实际问题。如:自然界中的雾、露、霜的形成,早霞、晚霞的颜色成因,2008年1月份的特大雪灾中雪、冰挂的形成,路面上冰块的清除方法;2008年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中地震的形成与人员的救治都涉及到物理知识,为物理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提供了广泛的空间,走进自然界,认真观察、思考、联想,也能给物理教学带来活力、生机。
3.活用科技领域中的课程资源。
物理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没有物理学的研究就不会有蒸汽机的发明,就不会有今天的工业电气化和现代的无线电通信,就不会有今天的微型计算机、激光、核能、纳米科学和技术等各种各样的高新技术,“神舟”飞船就不会升空。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领域中的课程资源。如:“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点火、发射、变轨到着陆的整个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有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力的相互作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新能源,物态变化,简单运动的计算,压强,声现象,月球表面的引力大小,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神七”中的物理知识,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
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直观性、仿真性和感染力强,课堂容量大、效率高,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将课本上一些插图制成动画片,如“滑轮”一节,利用Flash动画展示胖子能通过定滑轮提起重物,而瘦子却被重物拉起的生动画面,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追根寻源,探究新知。
2.联系生活,创设物理情境。
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最基本的途径,利用录像、VCD片段和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教师将生活中学生没看过的或者没仔细观察过的一些设备、场景展示在学生面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在探究解决“有关滑动变阻器类型问题”时先将生活中变阻器的应用,如广播控制台、录音机音量调节过程,调光灯的调节效果,电子型吊扇调速开关调速过程,连同电动自行车的调速过程等制作成视频文件,再配上富有启发性的解说:“……更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受滑动变阻器使用方式的启发,制造了使用非常方便的电动自行车控制器,相信同学们将来也一定会有类似的发明创造……”这样就能把学生朦胧的生活经验透明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微机模拟,突破教学重难点。
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电子。这些天体和微观粒子我们是无法直接感知的,在教学中会出现困难,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不可捉摸。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天体缩小到我们的视野内,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行过程,也可以将微观的原子、电子模拟放大,在计算机屏上模拟其运动过程,从而在学生脑海里建立起一幅幅物理情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人造卫星在其轨道上,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过程中,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学生对于这个情景没有生活体验,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使学生能看到人造卫星在运行时的速度快慢情况,让学生感受自己是跳出地球看现象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理解这一物理过程并能准确地作出判断。还有很多物理过程的发生、变化是在瞬间或者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不可能有足够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信息技术可以模拟这些物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多媒体技术中的动画能根据需要展示这些物理过程发生、发展,随时能进行调控。如用Flash设计日食和月食的虚拟实验,可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加强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直观、实验和亲身体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有的老师用多媒体代替实验。只用多媒体展示的实验现象,往往不能使学生信服。它既削弱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又大大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想象、理解的过程,当学生按照事先设定的模式进行活动时,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作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思维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面积地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
1.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很多物理老师几乎都从实验引路,以激发学生兴趣,如讲“大气的压强”时,为显示大气的压强,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烧杯中装满水,用一张硬纸片覆盖在杯口上,用手按住硬纸片,将杯子倒过来,松手后,纸片不掉下来,水也不流出。“覆杯”实验的演示,能使学生在惊叹之余,把注意力迅速引导到所要研究的现象上。
2.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分组实验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物理概念、规律,学生通过实验学会仪器的使用,基本的测量、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独立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器材必须尽量满足学生分组实验的要求,可由实验室提供,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准备某些器材,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自带毛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接触面粗糙程度”的理解。
3.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做好演示和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老师对课本中的小实验、小制作也要重视,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应用的器材都能就地取材,简便易行,但作用很大,除有一定的趣味性、实践性外,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有利于因材施教,所以对于课本上的小实验老师都要留给学生做,并跟上检查。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布置一些小制作,如,讲光的初步知识时,布置学生做小孔成像、潜望镜;讲完电磁继电器后,让学生自制电铃;讲完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自制简易天平。通过这些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老师要发挥多种课程资源的优势,既要用好现代化教学资源,又不能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