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物学习过程中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宗保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就生物学习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 生物学习 阅读兴趣 培养
  
  阅读能力是理解和接受书面信息的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获取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力一般由感知、理解、记忆、思维和速度等多种能力组成,其中理解和速度是主要因素。人们通过对书本内容信息的阅读进行思考,揣测意义和不断作出判断推理,并不断获得修正,从而理解意思。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知识占人的信息知识总量的90%,而50%是靠阅读得来的。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随着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多媒体运用频率越来越高,学生逐渐对媒体产生了依赖。媒体在帮助学生加快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在悄悄地取代阅读的功能。因为阅读相对于集“声、色、动”于一体的多媒体而言,对感官的刺激减弱,使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降低,从书本得到有用信息的思维强度又大于屏幕,因此学生认为看书太费时间。
  如何培养阅读的兴趣呢?影响学生阅读兴趣及其指向的因素可以有很多,如阅读材料、教学方法、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知识程度、阅读习惯等。其中阅读材料和教学方法是两个一般性的因素,倾向于阅读材料的形象性。根据认知发展的理论,儿童进入青年前期和青年初期,认知功能渐渐由具体、直觉水平占优势过渡到抽象水平占优势。但教学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资料又表明,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在不同学科和不同难度的材料中,出现的年龄不同,程度也有不同。调查表明,初二、初三乃至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仍主要停留在形象的感知阶段,尚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和爱好。这就势必影响阅读的效果,阅读兴趣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他们把阅读与是否实用相联系,二是与阅读的成效相联系,读了之后是否有明显的收获,能否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时学生若以一种急功近利的动机去学习,一旦达不到功利目的,其阅读兴趣随即动摇直至失去。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注意以素质教育为主,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具有终身发展和创新发展能力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要求课堂阅读形式的多样、新奇。既要求阅读材料形式的多样,内容的新奇,又要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现在的初中生物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应能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因势利导,适当调控,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让他们感到阅读的成果。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应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的。
  二、阅读方法指导
  生物中的“读”集中在读概念、读原理、读题等方面,这与阅读语文的文章不一样。语文强调反复阅读,读出感情和意境来,生物的读要读出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来。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一是在阅读中会抓关键字;二是在阅读中会展开联想,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心理学家桑代克指出“学习即联结”。书本上的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的知识点组成了知识链和知识网。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联系、想象的能力和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与作者展开对话,主动索取信息。阅读就会越读越明白,而不是只懂“只言片语”,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放宽眼睛扩大扫描的范围,以提高阅读速度。
  为了避免学生读书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开始先在布置阅读之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使他们建立读书思考的习惯。有了阅读思考的习惯之后,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给定一部分(应少而精)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提出之后,先自己思考怎样理解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最后达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教材内容的实质的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阅读能力是生物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始终抓住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从慢速度到快速度、从低要求到高要求、从扶着走到放手跑的训练,逐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稳步提高。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
  1.课前课后通读
  这是指对整个章节或整本书的阅读。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常在预习和复习时使用。教师要求学生在通读之后列出知识框架。平时问学生“某册书有几章几节,章节的名称是什么”就有相同的目的。预习时涉及的内容少,要求也低,能够有一个粗线条的印象就可以了,复习时内容多难度高,框架越精确细致越好。
  2.课堂精读
  教学中,有些内容较重要,属重点内容,而有些内容较抽象,不易学懂,这些重、难内容在教材中与其他知识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由这些内容,可以引出其他相关知识,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和铺垫。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以在教学时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以指导学生深入阅读。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多角度探求,深入加工,精炼提纯,高度概括,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某一重要知识点能够深刻理解。阅读后的要求是完成一些理解运用类的题目或要求将知识的表达方式进行转化。此方式能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核心信息,剔除次要信息,以及信息加工的能力。教师可常提供一些前后对比、综合性的习题来考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知识改变命运,习惯决定人生。当今时代,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终生的需要,面对知识爆炸、信息更新日新月异的现实,学习者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高效的阅读能力是不断继续获取知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组织和加工素材的基本保证。而在学生时代即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一生受益。因此,不论是有限的学校生涯还是将来的工作生活,良好的阅读能力是继续学习的首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5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