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化学教学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戴涵宇

  摘 要: 本文针对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前后的教学模式转变和师生之间角色的转变来讨论课改后化学学科的教学艺术。特别针对课改后的实验教学,强调以学生实验为主,由此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中职化学教学如何与之衔接的问题。
  关键词: 中职化学 初中化学 衔接
  
  在课程改革冲击波的冲击下,不仅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且教学模式也由原本的单一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我是一位中职化学教师,仅从中职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方面,谈谈自己对于新一轮的中职课程改革后的中职化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化学世界的奥秘,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化学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在联系生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它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初中和中职学生来说,实验和“魔术”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那充满想象的实验激起了多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让无数的学生都痴迷在化学实验的魅力下。因此在初中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作为中职化学教师,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这点优势,上课尽量设计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将抽象知识简单化,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初中课改下的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实验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这与新一轮中职课改的要求是很相似的。
  传统的化学教学以教师的“授”和学生的“受”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自主实验和学生的直接接受为主,部分教师甚至不做实验,直接引出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学生跟着抄写下来,回去后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做实验的是老师,讲课的是老师,知道现象的实际上也是老师,得出结论的还是老师,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动手的机会,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这种接受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丧失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将化学与文科等同起来,认为这也是一门靠背出成绩的学科,一段时间之后,不少学生就开始对化学失去兴趣,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就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他们正处在好动的年龄,他们对一门新的学科和实验是充满好奇心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对于实验现象,干巴巴地讲解和生硬地强迫他们去记忆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有演示实验的话,按他们的话说――看着就觉得好玩,而且对于实验,好动的他们绝不希望仅仅是充当观众,他们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动手试试,亲身体验实验成功的那种乐趣。这一点从平时的教学中是可以发现的。以上的情况在中职化学教学中也同样存在。所以我在化学的第一节课上都会强调以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除了几个比较危险的外,其余的都让他们自己举手上来做。因为这些实验我们每年都重复做,有些教师都懒得做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实验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每个实验都充满了神秘感,让他们做,效果就不同了。在课堂的演示实验中,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那种期待、那种怕被其他同学抢先的表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经过一番实践后所得出的现象和结论,其可信度和印象肯定是机械式的讲授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作为新一轮中职课改实施者的教师,我们应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要为了多省下几分钟赶进度而省略掉实验不做,否则实验就失去魅力了。相反,应该以演示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为主,能演示尽量演示,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使我们的化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这样也才能与初中课改的要求一致。
  二、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除了结合实验外,还应结合学科特点,多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相关的生活经验加以引导、强化,同时应注意与初中知识的衔接。
  初中课改的要求之一就是――知识点尽量能够贴近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这与新一轮中职课改的要求也相当一致。对于一门学科,学生最常提的问题就是:学了有什么用?很显然他们还没有把学科和生活相联系。对于化学学科而言,生活中处处是化学,对于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学生都略有所闻,比如:什么是白色污染,生活中的钢铁为什么容易生锈,“八大公害”,煤矿瓦斯爆炸,等等。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和经常听说的,但是对于接触化学不久的学生来说,一句“为什么”就可以把他们难倒,他们似懂非懂,想解释可是又解释不出来。此时强烈的好奇心理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异常高昂,他们迫切希望能学好化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这些资源,多搜集和寻找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现象,让学生明白其实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教学《糖类》这一节,在探究糖及其结构和性质的时候,我由生活经验引入,首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称之为“糖”?接着深入引导学生思考:何为碳水化合物?再引入糖与生命的关系。这样不知不觉中“糖及其结构和性质”就已印入学生的脑海中。又如在教学《有机物》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联系初中《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加以展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教学《溶液》时,教师可与初中的《电解质溶液》相联系,同时可利用生活例子――酸性土壤的改良,治疗胃酸过多为什么可以服用斯达舒或胃舒平;对于《胶体溶液》可提出:明矾为什么可以澄清浑浊的饮用水?对于《三大物质》可提出:怎样吃才能更好地促进身体健康,膳食平衡?每堂新课教师都应尽量去搜寻与生活相关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今天学的并不是纯粹在应付考试,而是在应用于生活。我也发现学生很喜欢上这种课,特别是后进生,对于他们而言,如果知识点和生活不相联系,即便是重点的知识,他们瞧也不瞧一眼,所以先上完知识点后再让学生去回答刚才课前提出的问题,这时候那些问题对于他们而言就小意思了,大家很踊跃地举手,都想把刚才想说又说不出的那些话给发泄出来,一人回答了,另外一个人觉得还不全面,还想补充……全班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之中。联系生活,应用于生活现象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目的、学习的乐趣,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当然,教师在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找找生活中类似的化学现象,举一反三,并逆向思维,反思生活中另类的生活现象。
  生活的化学现象都是取之于“民”的,但是教师的个人搜集和全班级的学生搜集相比,显然后者更有优势,所以教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借鉴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能搜集问题,而且在引导学生逆向思考的时候,对于某些重点知识,逆向思维可起到加深和强化学生印象的效果。
  三、为了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除了课堂实验外,还可将实验延伸到课堂外,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一部分,将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应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才是课改最终的要求和最终的方向,新一轮中职课改也与此类似,但更倾向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中职化学教学也应与初中化学教学有机衔接。因此要让化学服务于生活,就要保证学生学好全部的化学知识;而要保证学生学好全部的化学知识,就要保持学生不是只对实验产生兴趣,而是要对全部知识都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否则一旦碰到没有实验的微观抽象知识,那就没有人想学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学会利用生活中的物质,开发家庭小实验,学生对课外的实验兴趣是很浓的。例如探究生石灰(食品中的小包干燥剂)和水反应的实验,用不同颜色的花提取色素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制水果电池,自己配置缓冲溶液并检验它效果氮肥中含氮量的测定,蛋白质性质的检验,等等。对于抽象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知识,则可布置学生回去自制分子、原子结构的模型或模型图,使抽象知识直观化,这些课外小实验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举办化学晚会、化学魔术表演、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学习园地等活动,这些课外延伸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做学习主人的乐趣,它们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其功不可没的作用,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想学、乐学。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后初中化学教学如何与新一轮中职化学课改相衔接的几点看法,我将在各位同仁的教导下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更有效地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建平.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3]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2009.
  [4]罗红.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初探.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5]惠文伟.农村中学课堂探究活动模式的探讨.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6]谭欣.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长.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7]齐高潮主编.化学农林牧鱼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6月,第一版.
  [8]张龙主编.化学通用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第一版.
  [8]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
  [10]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6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