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汉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对比及其翻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月华

  摘 要: 本文从隐喻认知领域探讨了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隐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颜色词的隐喻使我们认识事物更加真实和生动。隐喻认知是一种思维活动,因此受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自然环境等的影响。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隐喻的差异,达到在翻译过程中不望文生义,进行更准确的翻译的目的。
  关键词: 英汉颜色词 隐喻认知 对比 翻译
  
  世间万物,浩渺烟海,万紫千红,颜色词就是用来描述万物的色彩而产生的,并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尽管颜色词种类很多,但英汉两种语言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基本颜色词来描述、认识事物。颜色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随着人们语言文化的进化,人们就用颜色来谈论其他一些并没有颜色甚至抽象的事物,因此就形成了颜色词的隐喻认知,久之,人们一提到某种颜色词就能联想起与之相关联的事物,如提到黑色,大家就会想到黑夜、黑暗,就会感到神秘、害怕,进而联想到黑市、黑社会等。但由于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差异,人们对颜色的隐喻认知也就有所不同。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Langacker,1987:150-154)认为,颜色域像时间域、空间域、情感域一样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
  本文即从人类对颜色词的隐喻形成机制出发论述英汉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对比,并通过对比研究在翻译颜色词时找到隐喻认知的不同之处,做到更准确地翻译。
  一、隐喻认知的发展
  传统的观点把隐喻仅仅看作是一种修辞现象,是明喻的一种,随着隐喻学的发展,隐喻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人们更多地把研究指向认知领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艺术活动甚至科学等其他活动领域中,总是将其在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理解或阐释另一领域的经验,这种认知成了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理查兹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也可以说,人类的思维就是隐喻的,比如,我们说“桌子腿”,“腿”本身就是人或动物的身体的一部分,支撑人体重量,因此支撑桌子的这条木棍就被形象地称为“腿”,再比如,“干细胞”中的“干”本是大树的树干,可以分支发叉,这里比喻细胞的这种特征时用“干”既形象又合理。“隐喻涉及两个事物,一个是出发点,一个是目的地,即一个是‘本体’,一个是‘喻体’,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即其中某一领域被用来说明另一领域。被说明的领域称作目标领域(target domain),说明的领域被称作源领域(source domain or donor domain)。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源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领域,从而达到从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隐喻意义转移的基础就是相似性。不同的颜色产生不同的联想,当我们把颜色领域的这一特征映射到其他领域,就形成了颜色的隐喻认知。颜色在我们的头脑里形成的心理意象与被映射的事物激发的心理意象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二、基本颜色词
  人类语言学家Berlin和Kay调查了98种语言,详细研究了其中的20种后,得出结论认为世界上有11个颜色组(color catergory),相应地英语中就有11个基本颜色词,即black,white,red,green,yellow,blue,brown,purple,pink,orange和gray。并且他们把所调查语言的颜色词翻译后与英语颜色词进行跨文化比较,发现基本颜色词的发展是进化式和有序的:黑&白〈红〈黄&绿〈蓝〈褐〈紫&粉&橙&灰,即所有语言都包含“黑”和“白”,如果语言有三种颜色那就是“黑”、“白”和“红”,如果有四种颜色那就是“黑”、“白”、“红”和“绿”或者“黄”,依次类推。
  汉语中颜色词亦丰富多彩,英语中的11个基本颜色词在汉语中均有相应的表达,而《简明类语词典》中列出6个基本颜色词:黑、白、红、绿、黄、蓝。此六种颜色语与Berlin和Kay假说提出的前六种吻合,本文即从这六种颜色出发对比研究它们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异同。
  三、基本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对比
  上文已经提到,隐喻的认知过程是一种思维方式,就自然地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自然环境等相关,而这诸方面的差异造成不同民族对不同颜色在视觉和心理上引发的联想、象征意义和蕴含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在利用基本颜色词隐喻认知其他事物时,就会形成差异。
  1.黑色(black)
  黑色容易使人想到黑夜,内心就会感到恐惧、神秘感。英汉语言文化中都有黑色这一联想义形成的隐喻认知,比如,汉语中的“黑心肠”、“黑白不分”等,英语中有“黑钱”(black money)、“黑市”(black market)、“黑名单”(black list)等,从而使人们对这些神秘、非法或阴险的事物有更真实、形象的认识,但由于英汉文化的不同,黑色形成的隐喻又有所不同。比如,在西方,黑色是与死亡、葬礼有关的,因此西方人的丧服是黑色的,而中国受佛教“超度”之说的影响,把老人的寿终正寝称“白喜事”,因此在葬礼上,人们必须穿白衣,戴白帽,系白腰带以表示悼念,这是中国的民风民俗,因此翻译时,“红白喜事”就不能按字面直译,而应该译作“weddings and funerals”。
  2.白色(white)
  在英汉语中都有纯洁、清白的联想义,但汉语中许多由白色构成的隐喻在英语中都不存在,在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有些与white无关,而是另有寓意。如,“白事”指丧事(funerals),“白菜”(Chinese cabbage),“白卷”(unanswered examination paper),“白开水”(plain boiled water)。“白”还表示徒劳(in vain)或无代价(without cost)之意。如:“白费事”(all in vain,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白搭”(no use,no good.),“白送”(to give away free of charge)。而英语中有些词组中“white”并不表示汉语中“白”的意思,如,white lie,翻译时千万不能译成“白色的谎言”,而是“无恶意的谎言”,white elephant不译作“白象”,而是“大而无用的东西”,因此有些广告商用white elephant作商标名,岂不弄巧成拙?white coffee不是“白咖啡”,而是“加了牛奶的咖啡”。
  还有一种是英汉语中都有但是隐喻意不同的,如英语中white hand与汉语中的“白手”并不是对应的翻译,前者指清白的、纯洁的,而后者指空手,如“白手起家”(to build up from nothing)。
  3.红色(red)
  两种语言文化中,“红”都有喜庆、高兴、幸福之意,在中国,过年要贴红对联,新娘要穿红袍子。西方把节日称为“red-letter days”。而不同语言文化中,红色又有自己独特的隐喻色彩,如,汉语中“红人”比喻人受欢迎,受重用,英译时常译成“popular”,而与英语中red无关。再比如,“红娘”(go-between),“红榜”(honor roll),“红茶”(black tea),“红豆”(love pea),而英语中,red ruin(火灾),red activities(左派活动),red sky不是红天,而是指天空中出现的“红霞”。

  4.黄色(yellow)
  在中国汉民族的观念里,黄色是尊贵的颜色,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因此皇帝登基称“黄袍加身”,黄河又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里的土地也是黄色的,所以黄色与汉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汉语中有许多由黄色构成的隐喻,如,“黄道吉日”,俗称易于办事的好日子,人们把宝贵的时间称为“黄金周、黄金日、一刻千金、黄金时代”等。另外,黄色还有“色情”的隐喻,黄色书刊、黄色电影中的“黄”在英语中的相应表达是pornographic,obscene等。
  5.蓝色(blue)
  汉语中,蓝色构成的隐喻较少,英语文化中却有很多,蓝色构成的隐喻在英语文化中有“忧郁”、“沮丧”之意,如:to be in the blues指“怏怏不乐或心情沮丧”,本来心情(mood)是无色彩而言的,这个短语的隐喻意即由始源域“blue”引起令人沮丧的色彩投射到目标域“人的心情”上产生的。另如,blue laws,指严格的法律,尤指周日禁止跳舞宴会等,始于美国殖民地时期清教徒颁行的法律。
  6.绿色(green)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使人想起春天、树叶、草地等,有青春、活泼、有活力的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绿色都可象征安全和平,如,green revolution,green peace。但绿在汉语言中还有独特的隐喻,如,“戴绿帽子”,指某人的妻子与他人私通,如果直译成to wear a green hat,西方人估计就理解为有人戴着绿色的帽子,不能理解它隐含的意义,应翻译成“to be a cuckold”。
  人们使用颜色词进行隐喻认知是人类对颜色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颜色词的联想意义是一种思维活动和文化价值的体现,因此英汉语文化中颜色词的联想意和各自文化模型密切相关。本文对两种语言文化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意义进行了对比,发现基本颜色词的一些隐喻在两种文化中有相似之处,但受各自文化价值、传统习俗、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基本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呈现了不同的个性与差异,尽管同中有异,但用基本颜色词进行隐喻认知时,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真实和生动了,从而使英汉两种语言文化更加丰富了。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C].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3]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6]云虹.隐喻:诗歌的家园――论中英诗歌隐喻及其理解[J].当代文坛,2008,(6):89-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