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玉蓉

  摘 要: 本文在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学阅读的特性及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意义,并给出具体的培养方法策略。教学工作中注重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授人以渔”,是数学教学关键所在。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阅读能力 培养
  
  数学阅读能力即指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是数学自学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阅读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只有优化教与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而课堂中有目的的阅读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促进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灵活。但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对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也认为阅读数学教材无非就是看看结论,背背公式。
  一、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
  现状一
  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离下课还有5、6分钟,老师便会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几页,请大家看一下以后,就做课后的习题。于是学生纷纷打开课本,把例题看一下后,便埋头沙沙地做起作业来。教师重视自己要吃透教材、钻研教材,而忽视了学生要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学生把阅读教材当作软任务,匆匆过场;把做课后习题当作硬任务,认真落实。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阅读教材成了一种形式,走过场,数学课本成了摆设,成了学生做习题的作业本,失去了教材的自身价值。
  现状二
  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字、词、句到段、篇,都需要对照教材来理解,教师往往是边讲解边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重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数学教材讲究的是准确性和概括性,有一定的条理性,知识之间联系密切。每一课时的知识编排也有一定的顺序,从准备题、例题、试一试到练习,一成不变。对学生而言,没有多少新鲜感和吸引力。但数学教材是完成小学数学目的、任务的重要基础,是教与学的桥梁和中介,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不容忽视。
  现状三
  由于学生缺乏数学阅读能力,因此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生阅读例题时不会运用自学符号,在思考解题时不会进行旁注,甚至在考试时还要问老师,思考题要不要做,答案要不要写出来。这些都说明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更不懂教材中的思考题对解题的导向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通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尤其是学习方面的困难生,在做题时对题意的理解是相当粗糙的,或者说根本就理解不了。这不仅与他们的基础知识有关,而且与他们的语言阅读能力也有很大的关联。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其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数学课堂上如何合理安排和指导学生阅读,以培养其阅读能力呢?
  1.唤起兴趣,激发阅读动机。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学生可以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在教学“被3整除的数”时,一位老师一开始就说:“今天,咱们师生进行一次比赛,你们随便给老师一个数字,老师一看就能马上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纷纷给老师报数,一个学生还报了个七位数:7285610。老师马上回答这个数不能被3整除。学生不信,偷偷用笔算验证,果然没错。再报,再试,全都答对了。这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要求老师讲出判断的窍门。老师并没有直接说窍门,而是告诉学生:“这个诀窍在数学课本里,只要大家认真阅读这部分教材,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能发现。”听了老师的话,学生立刻打开课本,认真地看起来。由此,激发了学生阅读教材的动机。
  2.根据内容,确定阅读时机。
  所谓阅读时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也就是学生想读爱读的状态。许多教师无法确定阅读时机,往往把阅读时机理解为新课讲完后,学生进行课堂作业前的中间环节,意图把教师讲解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其实,这是对阅读时机的片面理解。那么,如何确定阅读时机呢?它与教学内容有关。一般来说,对于较易理解的,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过程中;对于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强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结束后,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判断能力。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中,“7加几和相应的退位减法”、“6加几和相应的退位减法”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因为这些知识是已学知识(9加几、8加几)的延伸和发展,难度不大。“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可以安排在讲授过程中,因为这部分知识学生初次接触,数位顺序和计算方法不易把握。“图形的认识”、“相差关系的三类应用题”可安排在讲授结束后,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归纳,更好地把握教材。
  3.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对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1)阅读要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用口默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2)阅读要动手
  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如:在进行“文字题”、“应用题”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圈一圈题中出现了哪些信息。
  二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画一画,描述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三为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阅读要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顺着教师依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4.保证时间,端正阅读态度
  阅读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舍得在学生阅读教材的环节上花时间,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读,使学生能充分的阅读,静下心来,思考分析教材。一般来说,这个环节的时间在3―5分钟左右。
  总之,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绝不可等闲视之,只有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技能和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又有充裕的时间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真正实现数学阅读的价值,才能使数学教学与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在我们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才能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进而在这个数字化的社会里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2]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