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邱 燕
摘 要: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及直觉思维。本文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进而探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育 创新能力 培养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效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激发人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及认识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因此,学校应担负起培养创新型学生的责任。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学习方式和活动环境,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和表现机会,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着直接或间接扼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因素。在教学中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意义
阎立钦教授认为:“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①我认为音乐创新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通过创新教学教音乐;第二方面是通过音乐创新教育人。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首先,音乐教育与培养创造性之间具有价值的内在联系。孔子曾经对音乐教育的理想作过一个极其精练的表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孔子看来,造就一个完人的最终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乐”。因为“乐”对人的德行的培养不是依靠外在的强制,而是“寓教于乐”,以自然之美感化人的心灵,使“仁”成为人的内在情感的自觉需要。审美活动与人的创造力之间复杂、微妙而又密切的关系正是体现于此,它显示了审美活动对于人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其次,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创造性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段化生成和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化发展”②。现代教育体现了教育主体哲学的思想。主体性可以说是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高度集中和概括。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教育实践的一个终极目标。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尽管人们也已开始注意到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往往忘记了音乐教育的超音乐的目的。或者,音乐课根本就得不到重视,或者,高校的音乐教育当成专业音乐教育来狂热地实施,培养出来的却是“四不像”的人。我们应该看到当前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育理念的缺失。
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并未真正树立起创新教育的观念。音乐教育是一门课程,是一种知识的技能,但这只是其存在的形式,音乐教育是有助于开发和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这是自然的结果。如果不从本质入手,不从本体出发,实际上就会和音乐教育学的根本原理背道而驰。
长期以来,我国的美育教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以及美育与其他方面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必然使得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实际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而忽视内在和本质的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审美体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课程的目标,而忽视音乐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兴趣、创造能力的培养。
2.教育方式的教条。
音乐活动是在想象的前提下进行的,对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但当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仍存在着包揽一切、教育满堂灌,造成学生被动接受、消极顺从,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被扼杀。教条的教育方式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从不讲音乐知识、视唱练耳,唱歌是教学的基本方式,学生对枯燥单调的音乐课提不起兴趣;第二,在教唱歌曲前,教学生唱所教歌曲的简谱。这两种教学方法既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又起不到任何作用。
3.教育资源的贫乏。
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要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关键。目前,很多高校由于经费紧张而不重视专家、学者的聘请,从而给教学带来很大的缺憾,无法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音乐学科的前沿动态。同时,各高校部分教师的音乐教学研究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调查发现,各校对于音乐教学的课题研究远远少于其他基础课程的课题研究,大多数高校还没有进行过音乐教学课题研究。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阻碍他们对创新教学认识水平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如何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这无疑是现代音乐教育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包括诸多方面的因素。
1.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要从音乐创作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普通音乐教育中所指的“音乐创作”,并非指音乐实践中的“作曲”活动,而是指通过音乐创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创作主要分为即兴创作和指导性命题创作。
即兴创作是指创作前无需周密酝酿、充分准备,仅就当前的感受出发的创作活动。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节奏旋律问答、节奏接龙、为歌词配节奏、乐句填空、为旋律即兴填词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性命题创作是由教师命题或由学生自己命题,在教师指导下的、有一定训练目标的较高层次的创作活动。如:命题作曲、为歌曲、乐曲配伴奏等。
其次,要从歌唱的二度创作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创作是指对歌曲词、曲的创作。而歌曲演唱时的再创作是指歌唱者通过演唱把乐谱变为实际音响。此时乐与谱的关系是,“乐”是大体,是其实质性的内容,“谱”只是“乐”的视觉符号,只是一种示意性的大略的符号。因此,同一乐谱在不同艺术家手里就有不同艺术处理的可能性。歌唱者在练习和演唱中除了保持词曲作者的基本要求外,还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独特的结合处理。因此,只有原创作质量高,是个好蓝本,才能提供表演者理解、想象、创作的基础,才有好的再创作;再创作的质量高,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原创作中的意图和内涵,赋予新意。
2.注重学生个性,鼓励求异思维。
个性化是创新的必由之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音乐艺术的这一特质,使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方面表现了极大的优势,这无疑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就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打破一般化、统一化、千人一面、千人一说的格局,倡导学生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思,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式思考问题,激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注释:
①阎立钦.教育研究[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②章连启.音乐课程标准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8.
参考文献:
[1]杨书宾.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沈建军.音乐与超常规思维[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