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多元化互动促进英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庆龙

  摘 要: 高中英语互动教学主要有凸显双主体的对话互动、集群体智慧的自主互动、表达锻炼式的辩论互动、问题引导式的整合互动,本文就这三种互动教学进行探讨。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是多种多样的,究竟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主要取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互动的基本作用和特点来看,常见的有以下一些互动形式,在具体教学中,这些形式是并不是单独使用的,它们总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英语课堂教学。
  一、凸显双主体的对话互动
  英语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维的对话过程。教师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融入教师自身的优势,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形成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师生与文本的对话,由于阅历、知识水平等的差异,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些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又将成为师生对话的最为丰富的话题。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最根本的对话。所谓凸显对话的双主体,就是要突出教师与学生,特别是学生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在经验共享中相互促进。英语阅读教学,本质上是交际教学,是师生、生生对话。在对话中,特别要注意为学生提供问的机会、说的时间,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对话创造条件。对话互动,让学生受益颇多,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通过互动合作,不仅容易形成对某个问题的共识,更能激发出众多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使文本的解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话互动中,经常会发现静场的情况,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说,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发话题。如:“Truth speaks too low,hypocrisy too loud.”在学生领会了句子的含义后,我们可以让学讨论这个句子是功能性省略还是语法结构上的省略?具体省略了什么成分?其省略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对话互动,学生明确了后一分句省略了“speaks”,其目的是突出“too loud”,这样对句子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开展对话互动形式,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教师的角色地位。教师既不能过度地操作话语权,成为话语的霸权者,又不能使自己的主导地位旁落,使对话游离教学目标。教学的艺术就表现在灵活处理,辩证地掌握自己的角色地位。此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互动的良好氛围,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
  二、集群体智慧的自主互动
  集群体智慧的自主互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教师只是给出自学的目标导向,给定学习任务,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在教师的目标导向下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学生根据自己在阅读中所获得的不同感受和理解进行各种方式的交流互动,达到相互激励、相互启发、相互吸纳、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作用。在整个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主体参与其间,并适时给予引导和点拨。自主互动的最主要方式是合作学习,可以进行分组式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如学习语法知识:“介词to与不定式符号to的辨别”,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常见的不定式的短语和带介词to的短语,然后让学生讨论各自有什么特征,主要的区别是什么?最后让学生列举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体验其不同的特点。整个学习过程完全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完成,教师只要稍作引导和点拨即可。
  三、表达锻炼式的辩论互动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辩论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不在于辨明观点和思想。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充分展开话题,力求语言表达的规范,并尽可能用课文上刚刚学过的词汇和句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达到锻炼语言表达的目的。这种互动形式是根据教学需要而采取的深化互动形式。它要求各自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解读,双方对共同的话题发生理解的分歧,一时争论不下,我们就可以专门设计辩论性话题引发学生的进一步辨析、讨论和求证。教学“The Second Period of Module 6”中,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老师可以引出辩论性话题:互联网有其无比的优势,那么它是否有其弊端呢?然后让男女同学分成两队进行辩论。Boys:Think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Girls:Think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学生在辩论中不仅可以复述课文的相关内容,而且能补充大量知识,拓宽教学内容,是一种对话实战训练的很好形式。
  四、问题引导式的整合互动
  整合互动,是在问题引导下的推进式互动。这里的整合,包括内容上的整合和形式上的整合。不管采用何种互动方式,一般都以问题贯穿始终,在整个互动过程中总是不断生成问题,并把互动过程看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整节课的互动都需要借助问题循环往复,使学生的认知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从教师角度而言,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The Second Period of Module 6”,在导入环节老师可以设计如下两个问题:Do you like surfing the Internet?What can we do on the Internet?引出话题后,师生一起讨论互联网的作用,为阅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接着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如下一些问题引领学生深入与文本的对话:1.What is the internet?2.How did it start?3.What is the World Wide Web?4.Who invented it?在练习阶段,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人机对话,完成相关语言的操练。
  从学生角度而言,要求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把解决问题贯穿于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入理解、反思,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提出质疑后,教师还应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归纳、筛选,使他们明白什么是表面的浅层面的问题,什么是深入的较深刻的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不仅要要掌握简单的直问直答式的低级认知提问技能,还要懂得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的技能,从而扩展其思维的广度,挖掘其思维的深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