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布置方式对提高成绩的重要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彦秀
摘 要: 九年义务制教育实行多年来,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们会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年级,不同的教师用同样的教材,教育出来的学生的整体水平是层次不齐的。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不仅是由讲课方式的差异造成的,更是由课后作业布置的差异造成的,所以掌握了布置课后作业的技巧,就是找到了提高学生成绩的诀窍。
关键词: 初中数学 作业布置 提高成绩
1.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三十多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各式各样的辅导教材和习题也随之而来。面对这么多的学习资料,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该如何取舍呢?是完全摒弃仅使用标准教材的例题和习题呢?还是脱离标准教材而仅使用各种习题呢?不同的教师给出的答案不一。
据调查发现,现在中学一些教师更倾向于使用各种习题册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但是,由于习题册编者的水平的层次不同,导致习题册中题目的难易程度和纰漏数目不一,导致不同的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标准根本无法统一,从而出现整体成绩的不同。同时,教师不同的安排作业方式,给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引导作用,导致有些学生对做作业也有了“偏好”,只做难题曾一度成为许多学生的热爱,这是不利于提高成绩的。
另外,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教学方式叫做“题海战术”。这种“战术”确实对提高成绩有所帮助,同时也为许多学生家长喜爱。但是,它费时费力,在给学生增重压力的同时,也会使一些教师产生倦怠思想,随便找来大量的题目给学生做,却忽视对题目挑选时候的精益求精。
当然,学生的成绩与多方面因素是相互关系的。但是,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学生成绩的提高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在课后作业布置没有统一标准的前提下,本文就将介绍一种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的课后作业布置方法。
2.布置作业的改进方法
第一,标准教材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比重应该占到70%―80%。因为标准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题都非常典型,难度不大,但却具有代表性、基础性。用这些题目给学生当课后作业,会让学生更能理解课堂上教师的所讲内容。另外,课后题要求学生反复做,并随机抽查出错率,对出错的题目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课堂上再重新测试。使用这个方法达到的效果是,给学生布置作业的题目数量减少但是质量提高,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二,在完成基本教材上的作业的同时,还要适当布置些开放式的作业,因为基本教材是基础。开放性作业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比如:我在学完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课程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调查全班同学所穿鞋子的尺寸,将统计数据用适当的图表表示出来,并计算它们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再比如解答某题的多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应该注意什么等,另外可安排课外活动课,让学生一起分享交流。
第三,基本教材中协同完成的作业要重视,不能怕麻烦而不布置。因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学生须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及他人协同合作。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
比如:在学习相似图形后,我举行了简单几何体模型制作大赛:布置学生5人一组合作分工制作视力表,并给制作出来的视力表挂上身份卡:给每一行字母标注上长宽及代表的视力度数。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仅知道了视力表的原理,加深了对相似图形的理解,更激发了学习几何的兴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第四,传统的批改作业的方式基本上是教师先布置作业下去,学生做作业,第二天交上来教师批改完再发下去。这种方法使得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失真度很大。于是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作业很不错,但一考试成绩就很差,因为学生为了教师“批改”只好抄袭作业,教师也只好“上当受骗”。由于时间紧,教师批改作业常用简单符号,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作业只能知道哪个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而且,传统的仅凭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方式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将感到无能为力,可见,在作业批改方式上也应该来一次革命。
比如以作业批改小组的形式,以A、B、C三桌一组合为宜。教师提出要求;由组长主持,先以某一人的作业做“示范作业”,大家逐题研究,集体批改。这一过程是明确正确答案,集体进行反思的过程,批完“示范作业”,然后逐个自批、互查。在进行小组批改时,学生可“轮流执政”当作业批改小组长,为每一个人,包括学困生在内,提供一个“领导”他人的机会。要强、好胜,希望在群体中表现自己,是学生,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共同心理。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作业批改方式的改革,可推动教学民主,使得学生在问题面前善于动脑,敢于发表意见,在不同观点面前善于追根究底,敢于据理力争,使批改作业的过程变成学习成果分享与交流的过程。
当然,随着以后布置的作业的多样性,将来评改作业也许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和关注学生作业辅导评改及学生的成长。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可能数字化。师生间尽管时空分离,但网络技术将使他们将评改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3.结语
因为课后作业是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它。因为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学生而言,则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则是学生对教学的深化过程(而非强化)。课后作业必将成为教学与课程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促进教学与课程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平衡的系统,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平衡的系统。这样的探索仅是一个开始,我们还将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彭晨艳.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作业改革.
[3]曹才翰,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6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