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科学课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勇

  摘 要: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对传统的科学教学方式予以改变,本文作者在科学教学中营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力、协调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科学习惯,进一步形成科学人文素养。
  关键词: 科学教学 互动 合作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授受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注重教材和面向全班讲解,强调按部就班地教学和通过做习题反复训练;学生则主要是听教师讲解,注重个人领悟和记忆,同学缺乏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交流。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合作、探究和互动的教学方式,强调科学教学的总体特征是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在合作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若干科学能力。为贯彻课改精神,我尝试着在教学中营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氛围,着力培养学生若干科学能力,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一、自觉探究,不断质疑,形成科学人文精神
  科学教学是当代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在基础科学教育中的体现,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科学学习的本身,而且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因此,科学教学不应只是把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动手技能。比如,在“细胞”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4人一小组围桌而坐。首先检查了上一次留的作业,其内容是细胞知识初步感知的一项练习,要求学生把作业中的描述和术语一一对应起来。检查作业时,有的学生回答出错,但我并不批评或直接纠正,而是解释错在哪里,然后从学生辩论中引出正确答案。接着,我又用投影仪讲解了动、植物细胞不同的特点和结构。这个讲解只有短短的5分钟。我讲解时注意到与学生的互动,用引说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出知识要点,并引导他们主动提出相关问题。这一切是为了下面的实验做准备。紧接着,学生离开座位到我的身旁进行实验观察。学生4人围着放着显微镜的实验台,从我提供的放在清水中浸泡的植物细胞与盐水中浸泡的植物细胞标本中提取样本,观察它们的颜色、排列和结构有什么不同。各小组的组长汇集各人的记录,经由大家讨论形成统一记录交付于我。实验结束后,我为各个小组布置了课后的探究作业,作业的要求打印在两张作业单上,上面的标题是“咸味的马铃薯”,探究任务是“找出浸泡在两中不同的溶液里马铃薯片对其质量和硬度的影响”。虽然是两张薄薄的作业单,但要求却非常具体,如要求写出问题的情境、需要的材料、对探究的规划、进行探究的步骤、交流的结果和评价的规则等。可以说,这项探究任务留给学生创造性探究的空间很大。同样,组长在课后作业中起到核心作用:定时地召集大家,通过比较各自进展中的作业,及时地纠正部分同学的违规操作。同时,小组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竞争,大家竞相使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追求准确无误的实验结果。
  二、手脑并用,精益求精,培养良好研究习惯
  既然是科学,就容不得半点含糊。比如,在指导学生探究规划时,要求学生“指定一个标题,作一个检验的假设,并与问题(如果……那么……)相关联;给出理由,解释为什么认为你的假设是合理的”。总之,既要求学生严谨,又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首都师范大学丁邦平教授比较中美基础科学教育后得出结论:中国的学生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知识的记忆上,而美国的学生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动手操作上,而且美国学生善于在实验过程中质疑,进而形成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深度解读。所以,科学课上的实验,不能只让学生“动动手”而已,更重要的是“动手的同时动动脑”。在教授学生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概念性知识中,我先把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概念及其定义写在黑板上,并向学生解释这些概念的定义,然后要求学生自愿组成若干个不超5个人的小组,按照课本提供的实验要求找来实验材料,制定实验步骤,实时记录实验结果。如此需要2到3周的时间,这期间我随机性地询问某个小组进展情况,并及时对他们的实验给予引导、指导,不容有“大概”“可能”等表达在记录中出现,要求有些重要的实验步骤必须写出详尽的假设、推理、结论。实验结束后,师生一起讨论实验过程和结果,结合一开始教给学生的那些概念,深化对它们的理解。这次学习,学生充分合作,主要以动手操作为主,时间较为充分。小组成员一边活动一边交流是很自然的学习方式,似乎也没有特别的分工。我则注重组织课堂讨论,讨论中引出学生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观点,体现学习科学时合作―建构的特征。此次学习,观察、提问、交流、推理等使用得比较多,而学生通过合作,对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概念、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区别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置身集体,分享智慧,学会协调解决问题
  与其他学科不同,科学学习尤其需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教学,因为科学学习往往不是学生一个人独自就能有效进行的活动,而是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学习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进行一项实验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套实验仪器和材料,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必然的选择。合作学习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小组成员之间克服不良竞争的心理,彼此尊重、友好;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与观点,耐心倾听同学的发言;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比较长的时间做实验,并在动手之后引导学生互动、交流、讨论、甚至辩论;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建构对重要科学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原有观念向公认的科学概念转化;重视课堂评价或学习性评价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理解的作用,等等。
  当然,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在我国当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教育观念、课程观念和评价观念等还在根深蒂固地影响教师的教育实践的情况下。当合作、探究、反思、建构的科学教学思想和方法得到普遍认同和制度化后,相信广大教师会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上迸发出更多的智慧来。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曾宝俊.从自然老师到科学老师.江苏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8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