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式地理教学法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苟小陇
高中地理在文科中知识性强,难理解。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以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教学效果较低的现象。怎样通过课堂结构的改革,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变为激动和亢奋状态,达到增加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呢?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自主学习阶段、合作探究阶段、有效测试阶段”三段式教学法。
一、自主学习阶段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阅读教材,自我质疑、思疑、解疑。具体方法有:
1.以趣话诱预学。预学前教师应针对课文内容运用幽默风趣而富有启发性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预习的自觉性。如学习“日界线”时,教师可先讲:“有一位孕妇坐船向东行驶,先生下一个女孩,过日界线后又生下一个女孩,后生下的反而成了姐姐。你们知道为什么?”
2.给提纲引预学。在自读课文前,教师可先公布阅读提纲,让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带着问题预学。阅读提纲要紧扣重点,纲目明确,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发,富有指示性。如教洋流这一内容时,我出了下面几个预习题:①形成洋流的原因有哪些?②洋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③画出太平洋洋流的分布示意图。④洋流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这些问题的提出可用口述,可挂小黑板,也可将问题用多媒体播放出来。
3.针对地图预学。形式有:
(1)读图。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各类地图,如政区图、地形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
(2)画示意图。在学生阅读课文和地图的基础上,教师可要求他们以示意图的形式,把有关内容在图上加以反映,如在水循环图中,可把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在图上加以反映。
(3)填地图。通过做图训练,一方面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从中接受反馈信息。
二、合作探究阶段
1.自我探究。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自己进行设疑、解疑,通过查资料,翻图册,寻找知识答案,扩展解题思路。
2.小组合作探究。前后2课桌4位同学面对面地作为一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集思广益,充分讨论、探究,博采众长。
3.合作展示。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结果,以组为单位选一人或两人发表本组的意见,其他小组可以发表意见,也可以辩论。理不辩不明,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
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讨论,学生往往发言积极,讨论热烈,思维活跃。在讨论中,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认识,共同提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4.教师点拨。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给予归纳和补充,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点拨的方法较多,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示范性。授人一鱼,顿餐之食;授人一渔,终身受用。对学生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就题论题地提示一下,或讲讲答案了事,而要通过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仅要以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待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给学生示范教育;而且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化语言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
(2)重点性。学生容易糊涂和困难较多的问题,多集中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上。教师只有抓住“二点一线”重点架桥,开路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破关夺隘,深刻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3)趣味性。教师可巧用典型生动的事例、谚语进行点示,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听之有趣,思之有理。
三、有效测试阶段
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效测试,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并灵活应用,常用方法是:
1.一课一测。此种方法最常用。即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要当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如当堂课内完成填图册中的几个题目,或画一幅示意图,也可以用讲议形式当堂完成。教师可采用当堂抽查和课后面批、详批等不同方法进行检查,从中获得反馈信息。
2.单元测试。每完成一个章节,教师都精选一套章节测试题,当堂测试,或将全部试卷评分,或抽部分试卷评分,下一堂新课前进行总体评价。
3.拟题测试题。课前布置学生自拟测试题,每人一份。课堂同桌相互测试,相互解答,相互评卷。学生通过出题、答题、评题,一方面有助于搞清各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及教材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命题测试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段式教学法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自主学习阶段”是基础;“合作探究阶段”是关键;“有效测试阶段”是应用,是目的。教师只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不同情况,正确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一定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9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