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矛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小庆

  摘要: 师生矛盾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其产生有主观和客观原因。在无法改变客观条件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双方可通过分析矛盾产生的具体原因,主观努力缩小和化解人为因素,争创新时期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师生矛盾成因处理
  
  毛泽东同志在其著作《矛盾论》中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该论著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论断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它的运动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在人们的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教学当中的一对主要矛盾,一切教学工作的开展都围绕着这一主要矛盾。具体表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批评与学生的接受、感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传授与学生的领悟、接受等。尤其是在这汹涌澎湃的课改大潮中,传统的师道尊严正趋于暗淡,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师生矛盾存在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具体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除有共性的矛盾外,还有其个性的矛盾。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矛盾的形式及特点
  
  (一)矛盾形式。
  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业务矛盾
  (1)英语教师教的目的与学生学的目的间的矛盾。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已不受升学率的逼迫,虽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过级率并不直接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此外,教师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于科研工作,所以在这种重科研轻教学,无就业率、升学率、过级率逼迫的宽松环境下,英语教师的授课目的仅局限于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至于学生接受和掌握情况则居于非常次要的地位。从学生角度来看,现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使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它,有些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学英语也是为了符合考研、考博的要求。这些与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使学生大学毕业后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和语言运用技能的初衷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目的性的矛盾是现行英语教学中最主要的矛盾。
  (2)教师授课内容、方式与学生接受程度和能力间的矛盾。
  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毫无疑问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在授课时,教师虽以讲授为主,但信息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大学英语教材中所授的内容大多是西方文化、经济、政治、习俗等方面的东西,单纯性的语法、词汇讲解已让位于篇章文体的学习。英语学习重点的转移和教师授课量之大使抱有英语学习就是语法、词汇学习思想的学生感觉茫然不知所措,对那些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又无兴趣无头绪可言的学生来讲更是当头一棒。一方面教师所传授讲解的是对篇章文体的理解运用,以及西方社会的诸多认知,这样的传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勇于阐述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看法。另一方面学生对语法、词汇等基础内容渴求,并仍习惯于中学时期“填鸭式”的讲解。这种因侧重点不同产生的矛盾在大一新生中表现尤为突出。
  2.教学管理认知矛盾
  (1)学生对教师不认同而造成的矛盾。
  学生不认同教师也是日常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之一。教师的口语、知识面、言谈举止、授课技能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学生由此会对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评判。学生不愿意或者不敢把自己内心的不满当面或对系部领导表达出来时,便往往采取一种不合作的甚至有时带有攻击性的态度以显示其内心的不满。利用网络虚拟空间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最具代表性,一些学生在论坛、贴吧、空间、博客等地方肆意表达自己对教师的不满,言论带有攻击性。
  (2)因学生出勤率而产生的矛盾。
  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认知和目的不同,加之对教师有不满情绪,这些因素使得部分学生频频逃课旷课,而大学考核中的总成绩包括学生日常的出勤率。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其它科目学习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但在英语教学中则表现得更为严重。
  (3)学生对教师心存功利之心而产生的矛盾。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大学考核中有平时表现成绩,教师对学生这一块的考核有一定的“生杀”大权。所以教师在任教期间,一些学生会表现极为热情甚至于套近乎,有的教师便会对其考核成绩格外“开恩”。但一旦该教师不为其任教,那些学生就会视教师为路人。学生的这种功利心会使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一定芥蒂,对下届或以后的学生都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因此而产生的矛盾是比较长久的。
  
  (二)矛盾的特点。
  1.恶性循环
  学生对教师业务水平、言谈举止等方面的不认同,进而心存功利之心;教师则对学生持有偏见、轻视之心,使得教师不认真上课,授课死板,内容枯燥,这些会使学生厌学、表现不佳。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又进一步使得教师对学生失去信心和希望,更不屑上课。由此反复、恶性循环下去。
  2.持续性强
  这是因为大学生身心处于一个基本成熟阶段,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学生违反纪律或与教师发生冲突,经过教育后,学生虽表面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对教师的偏见和看法已存心底,要去除其内心的成见异常困难。
  
  二、矛盾的成因
  
  (一)外因,即客观因素。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间的碰撞
  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早已风光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追求利益实用之心正在蔓延。人才市场固有的竞争机制和用人单位的聘用原则,决定了学生个人英语能力的片面提高和畸形发展才有利于生存。这必然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放弃一切与专业、用人单位需求无关的英语技能和潜能的激发,摒弃大学英语教材中空泛的内容和教师不实用的授课方式。
  2.师生间文化背景及年龄差距
  教师作为成年人,受过大量的英语教育、社会熏陶,并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拥有较为成熟的英语技能和相关知识,且能理智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而学生不同,他们缺乏对本身英语和所处水平的认识能力,在一些英语学习的做法上缺乏是非观念。但他们囿于认识水平,却认为他们的行为是理所应当的,是可以被社会和用人单位所接受的。自然,这两类人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和深入对方生活和学习的。教师不可能完全搞明白学生的水平和学习英语的优势与劣势,学生也不可能站在教师的高度看待英语学习。
  3.英语教材空泛的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有一定的距离
  教材中所讲的大多是西方文化、体制、习俗等方面的内容,与中国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在讲究实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更多看重的是实用性。对于这一点,现行的大多数英语教材是很难迎合学生的。
  
  (二)内因,即主观因素。
  1.学生方面
  (1)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底子相当薄弱。
  大学英语词汇量、阅读量骤然增加,使得他们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加之没有正确的方法引导,许多学生放弃了英语的自主学习,平时不认真上课,临近考试时备“小抄”、靠同学“帮忙”,一切只为了英语考试不挂科,学好也就无从谈起。
  (2)思想上不重视。
  一些学生认为英语仅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学英语是为了过英语四、六级,能找个好工作。不少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认为本职工作几乎与英语无关,四、六级证书只是一块“敲门砖”。这种“英语无用论”使很多在校学生产生了思想懈怠,对英语学习进行冷处理:一切为了过级,与此无关的皆可放弃。

  2.教师方面
  (1)业务方面。
  ①口语差。作为英语教师,口语是其第二面孔。面对诸多学生,口语是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第一信息,流利、标准的口语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尊敬,留给他们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若口语差,无法吸引学生,加之学生对教师的片面认识,学生便会对教师一票否决。
  ②自身业务不扎实,课文讲解不透彻。有些英语教师对所授内容一知半解,无法给学生讲解各种缘由,因此学生便会对其大加否定。
  ③照本宣科,不能灵活运用联系实际。一些教师授课时只是宣读课本、教参和教案、讲稿,所举实例更是与实际生活风马牛不相及。学生由此会感到乏味,没兴趣听下去。以上三项是学生对英语教师认同与否的主要依据,也是化解师生矛盾的关键点。
  (2)个人魅力方面。
  ①形体外貌、形象差。长相与生俱来,无法更改,但有些教师授课时头戴运动帽,身穿西装,脚穿运动鞋。这些装束极不相配。
  ②言谈无技巧、批评不当。有些老教师把教育学生归纳为“喝哄吓诈”。有些教师惯用喝斥和吓唬的手段来管理学生,长此以往产生的后果便是加剧师生间的矛盾。处理问题的方式单一,师生间的误解便会增多进,而引发更深的矛盾。
  ③责任心欠缺。具体表现为:备课马虎了事,只是临课前照读教参;课文讲解也仅限于教参所提供的信息,从不联系教学实际;对学生疑难问题不用心对待,只是敷衍;对学生的日常作业更是不闻不问。
  
  三、如何处理矛盾
  
  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处理和缓解英语教学中的矛盾,外部条件并不会因个别教师的努力而改变,对客观事实我们可采取“冷处理”的原则,面对客观现实,调整教师与学生各自的步伐,与时代的节拍相呼应,努力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环境。
  教师与学生虽然无法改变客观现实,但可通过主观努力缩小和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冲突。首先,思想上要重视。双方都应正视彼此间的矛盾――矛盾存在于事物变化发展的始终,弄清矛盾发生的原因,找出各自的问题所在。从教师角度来讲,理应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联系学生实际提高其英语技能;学生则应对自己负责,与教师配合,教学相长、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其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并增强个人魅力,通过夯实自己的口语、语言理解及运用等方面的业务素质来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得到学生的认同,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生间的矛盾。另外,教师应注重自身的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这是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本人必须先做到。通过表率来增强个人魅力。最后,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师生间有些矛盾是由于误解所产生的,双方可通过交谈、互通信件的方式达成共识,化解矛盾。
  
  四、结语
  
  矛盾的产生时有发生,师生间的矛盾永远存在并发展变化。师生间产生矛盾时,双方应静下心来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还是主观原因导致的。冷静分析之后,通过相互交流与沟通来缓解彼此的矛盾,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共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建立起新时期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石仲泉.毛泽东哲学的当代价值[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2]邓惠君.试论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及其解决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6,(30).
  [3]彭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机制[J].南昌高专学报,2003,(4).
  [4]喻霞.英语教学中师生对教学法态度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英语教学,200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958.htm